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9

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夏春荣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的重要保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是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素质的核心内容。2019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介绍,当下劳动者最缺乏的,并非理论知识、职业技能,而是包括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在内的职业精神。“我们对苏州800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企业最看重的劳动者素质中,前三位都是职业精神。”可见,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不仅强调实践操作技能,更加注重人才的职业精神、道德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国发〔2018〕11号),要求“强化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教育”,“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职业院校必须走内涵发展道路,加强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融合培养,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不仅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加重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

一、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技能是劳动者胜任从事职业所需的技术与能力,职业院校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单位用工的首选条件。职业精神是在职业活动能动地表现出来的、具有职业特征的精神。职业技能体现劳动者的操作行为实践,重在做事;职业精神体现劳动者的精神层面,重在做人。职业技能需要一定的专业培训,职业精神依靠长期的教育指导。如果说单位期待的工作成果是一个结果函数,那么影响一个人技能发挥的系数就是职业精神。能力发挥的程度,常常取决于个人的责任意识、思想观念、职业道德等。职业精神越强,个人能力发挥程度会越高,越有利于其职业技能向更高层次提升。

二、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现状

(一) 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没有关联,相对分离。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是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职业院校的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培养相对独立进行,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分工完成,缺少一体化培养体系。专业课程、技能实训课程是职业技能教育的主要训练内容,职业精神的培养没有形成专门的课程体系、专业教材,师资往往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教育部门一直强调注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关系到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甚至为此出台政策文件。但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实施的重点仍然是职业技能的培训,职业精神教育往往被边缘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养常常流于口号。

(二) 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力度不均,缺乏创新。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认识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重要性,借鉴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当前,职业技能的培养早就跳出了传统教学模式,普遍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职业精神的培养方式枯燥、乏味,多数采用说教的形式,MOOCS多媒体信息技术、可视化教材、体验式教学模式等没有充分应用。在职业技能教学实践中,本身教学内容相对多,技能的讲解、指导、检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长,因没有足够的时间,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方面的指导教育,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停留在口头上的较多。另外,尽管学术界对职业精神教育方面的研究与日俱增,但相关的专业教材、立体化教材却严重不足,可供教师选择的余地不大,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阻碍了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有机融合。

三、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路径

(一) 在课堂教学中,融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职业院校要改变当前职业教育课程的工具性倾向,将职业精神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关注人的价值存在,实现知识技能的工具性和精神性相统一。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必须将职业技能培养目标与职业精神培养目标相融合,整合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验实训课程等内容,修订使用的教材,以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培养。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统一,将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目标时,综合考虑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在技能教学的每个环节融入职业精神的培育。在MOOC等专业课平台、精品课程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时,融入职业精神要素,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针对职业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行为特点,明确职业精神培养目标,丰富职业精神教学内容,创新职业精神的培养模式,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利用案例教育和情境教学,让学生熟知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核心内容、特质,在主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接受到完备的职业精神培养。

(二) 在实践教学中,融合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实践教学前,在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职业精神的组成要素,作为学科专业建设、教学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专业教学中,构建融入职业精神教育教学的一体化培养体系,将职业精神养成落实到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课程教学、实训项目中设计培养内容,将职业精神全过程渗透,将技术要素于职业精神要素有机融合。把隐性教育嵌入学习过程,在学生技能实训、课题设计、工程实践等形式中同比重实施职业精神的培养。校内生产性实训是高阶的实践教学,旨在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应用,学生所处的是贴近职业岗位的教学环境,实训设备与生产一线基本相同。这种真是的职业环境氛围,融入了企业的制造技术、产品技术、工艺品质控制等,融入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融入了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能够在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的同时,促进他们职业精神要素的养成。

(三)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融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职业精神的培育师资是关键。培养人才的职业精神,职业院校教师首先应该具备高水平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集职业技能培养能力与职业精神培养能力于一身。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教育是无声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职业院校一方面可以选送优秀教师赴企业锻炼,提高职业技能,吸收先进的工程技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聘请企业工程师来校授课,对聘用教师要求专业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追求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与高成效,必须加快推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建立一支具有企业经历、彰显企业元素的师资队伍。在教学实践中融入职业精神的内涵要素,营造逼真的职场环境,在教学实训过程中“润物无声”。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赴企业锻炼考核机制,推动校企联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可以来校兼职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同时,开设职业精神讲座、交流论坛等,帮助职业院校培养真正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人才。

(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合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职业院校在营造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环境时,需要注重二者的有机融合。校园文化、专业文化建设中需要体现行业和企业元素,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与归属感。将校园文化中职业精神和设备设施进行有效结合,提升校内职业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影响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文化活动。专如业讲座、知识竞赛、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专业社团活动、专业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和寝室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合理安排,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在每一项活动中的一体化融合培养,营造良好的职业精神教育氛围。提倡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校园里懂得包容、学会交往、公平竞争、注重团队协作等,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辨别意识、自立意识等,涵养职业精神。

(五)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融合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核心。职业院校应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力度,构建基础理论+专业技能+素质教育+职业精神的一体化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赴企业现场工学交替,进行必要的技能训练和跟岗实习,深入了解企业的制度文化、公司精神,将书本上的职业精神变成可感知、可触摸的东西,熟知核心价值观,深入了解产品知识,熟悉企业管理理念,培养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创造意识等,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职业技能,践行职业精神。另外,可借助校外顶岗实习,让学生自觉遵守职业规范,懂得提高工作效率,真正实现校企对接,有效培养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养成遵守劳动纪律的习惯,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职业精神的养成。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经历真实的环境、真实的岗位锻炼,在职业活动中提升职业精神的养成。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必须坚持职业精神养成和职业技能培养的深度融合,让职业院校的学生既具有所从事职业的技能技术,又具有所从事职业应有的职业精神,为未来顺利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职业院校“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必须解决职业技能教育落后、职业精神培养形式单一、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相对分离等问题。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职业院校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创新精神、职业道德等职业精神要素的培养;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养,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方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大批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何应林.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理论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9.1.

2] 石瑞珺.论新时代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深度[J].商情,2018.5.

3] 席东梅.筑牢职业教育发展之根基-专家解读《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国职技术教育,2015.1.

4] 季丹群.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内化优秀会计文化的路径研究[J].环球市场,2018.3.

5] 周建松,唐林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与科学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2013.2.

Copyright2005-2013   www.jsjtzyh.com
地址:南京市高新开发区东大路9号   邮编:210032   电话:025-68965670 025-68965510   传真:025-68965510
备案号:苏ICP备14029643号-1
手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