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发布时间:2016-01-06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赵    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2006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作了明确界定,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中的传播和发展,人们迫切希望进一步凝练便于传播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大首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明确的提炼和概括。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在这个总任务之下,又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价值理念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它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和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这个社会大多数成员都应当倡导、推崇、遵循和践履的价值观。它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深入研究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状况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最大公约数和广泛代表性的价值共识。一个国家或政党如果随着实践的发展放弃旧的价值观念而又建立不起新的价值观念,那么就只能接受别的国家的价值观念,这是很危险的。不同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知识素养等决定了不同的价值观。所以社会价值观是多元的。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应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所以,“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能不能顺利完成,进而涉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灵魂和方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主要指校园的环境,校园的生态,校园的氛围,就是校园中弥漫着的文化精神,也可以说是学校的灵魂。上世纪90年代,凃又光先生提出了著名的“泡菜坛理论”。即认为校园是泡菜坛,文化就是泡菜水,学生就是泡菜,有什么样的泡菜水就决定了将炮制出什么样的泡菜。“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泡菜坛理论”形象地说明了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说哈佛大学培养的学生跟耶鲁大学培养的学生是不一样的,把哈佛大学的老师请到耶鲁大学上课也培养不出哈佛式的学生,因为二者的校园文化是不一样的。可以说,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高校作为文化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与输送的主要场所,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地位。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这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任务的思想保障,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社会文明的强大辐射源和社会发展的强力推动者。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当前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欠缺和团结协作精神较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更加凸显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这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大学生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等等,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灵魂和方向,业务素质是主干,身心素质是保证。我们要培养的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人才。其中首要的是思想政治素质,而思想政治素质骨子里其实就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人的灵魂形象,是人品的根基。我们总是依据自己所持有的价值观念来判断事物和选择行为,人们在各种各样的行为背后实际上是不同价值观的差异。所以,对大学生来说,学知识很重要,但构建和完善价值观念更为重要。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性的,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和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也契合了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重点;反过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也会丰富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以保持它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因为“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一种核心价值观总是需要一个实践发展和理论总结相互转换、相互推动的较长历史过程,从而达到完备、圆熟的状态,并逐渐实现社会化、大众化”。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价值观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它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让人知道而已,而是培养和形成一定的社会理想、人生理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态度和一整套的规范。在价值观教育中,理论教育就是通过理论学习明白和理解哪些价值观念是合理的正确的,哪些观念是不合理的不正确的,这当然很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环境“养成”一定的社会理想、人生理想,“养成”一定的生活态度和一定的思维方式。因为人的价值观不是先天自然形成的,而是在适应外部环境与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选择和整合的过程。可见,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协调配合的工作,是一个逐渐形成、养成和固化的过程。所以,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校园文化生活为基点,不能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贴近大学校园,引领大学生活并最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脱离生活的价值观教育空洞乏味,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校园文化最本质的体现,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也是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忽视精神文化建设,那么校园文化建设将会流于形式。精神文化主要是由理想信念、道德情感和精神风貌等构成。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学校在长期发展的基础上积淀而成的,它内化于学校的每一个师生员工,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所以,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理想信念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精神世界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和主要体现,因此,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是分层次的,包括社会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理论或实践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可见,理想信念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应当努力培养大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问题。因为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和最根本的动摇,将理想信念教育有效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这也是中国梦的实现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二)以培育大学精神为重点,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制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起到抑恶扬善的作用,没有制度做支撑,其他方面的影响力势必大打折扣。“各方面工作的不配套,甚至相互冲突,是造成了价值观教育的无效或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之所以出现这种不配套甚至冲突的情况,就在于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把制度创设、政策制定、各种法律条文的设立和纪律的规定与价值观教育进行通盘的考虑和合理的设计,在社会的实际价值取向与观念上的价值取向之间形成一定的反差甚至冲突”。可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对做好价值观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承诺与身边现实情况相悖时,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就会很低,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就不好;相反,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承诺在现实中一一兑现时,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是很高的,这对提高价值观教育的效果是有重要作用的。大学精神主要是指大学的办学理念、治学传统和价值取向。不同学校因学术主张和办学特色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精神风貌。制度文化主要由学校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构成。以培育大学精神为重点,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要努力做好两个方面:一是要让大学制度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诉求;二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规范层面的内容转化为制度。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方方面面的行为准则和制度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师生日常生活的基本规范。要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健全教学规章制度、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和行政后勤规章制度等,细化行为准则,严格贯彻于日常养成中。如诚信方面,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简历造假等,学校要严肃、公正地处理各种不端行为。要关注学生的各种诉求尤其是不满的诉求,同时对一些正能量的行为要给予助力,要及时发现和推广先进典型。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来引导和规范师生的行为,进而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三)以提升文化品位为关键,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活动体现和传承校园文化的内涵,是校园文化中非常具有特色的内容。要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为依托,寓教于知识、竞赛、娱乐活动中,积极开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各种校园活动,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课堂。例如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专题论坛“爱国是什么”、毛泽东诗词朗诵比赛、“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比赛、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教育电影、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和祭扫烈士陵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强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使道德境界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提升,从而增强高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此外,还可以成立各种社团和俱乐部,采取“官办”和“民办”相结合的形式,“官办”即由学校组织的,“民办”即由学生自发组织的,但要注意加强引导和管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各种校园社团活动、学术活动和科技活动、体育活动等,充分满足学生在体育竞赛、技能竞赛、娱乐和个人爱好等方面的兴趣。当然,校园文化活动要注意从“节日活动”走向“日常熏陶”,努力打造校园文化精品。
        (四)以校园各种媒介为载体,加强阵地文化建设。我们要坚持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和统领地位,就要以各种媒介为载体,加强阵地文化建设。建设好阵地文化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这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来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理论教育与解决大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利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待和解决问题。二是要将价值观教育贯穿到专业课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巧妙地将价值观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热爱所学专业并立志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的正确的价值观。不管什么专业都要思考它能涉及的经济、社会问题是什么?这个专业必须面对哪些伦理道德问题?这样就可以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效贯穿价值观的引导。三是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这主要包括各种论坛、校园网、报刊、橱窗、广播和板报等,要全方位、多渠道地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建设好阵地文化,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行动的指南。
        (五)以优化校园环境为基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外在标志,主要包括学校的室内外空间布置、有形技术,艺术作品和建筑等。一所大学的自然环境包括内部布局结构,学校所处的地域都能成为一所大学的物质文化。大学的校园环境是大学教育中无声的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校园物质文化环境除了能为校园活动提供活动场所外,还担负着重要的育人作用。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物质文化的育人作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渗透到图书馆、校史馆、荣誉墙等标志性文化建筑中,增加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激发他们建功立业为国家社会做贡献的信心。二是要突出学校的特色、独有的东西,不搞舶来品,特色也是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它是一所学校独具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个性,是最为突出的学校魅力,在建设物质文化时要注意突出这一点。要增加物质文化的人文品位,建设物质文化的目的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所以建设物质文化更多地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三是要加强对校园物质文化的宣传,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感受校园物质文化如各种校园建筑、道路等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从而更好地发挥物质文化的育人作用。因为如果离开精神文化的内涵,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意义。

 

Copyright2005-2013   www.jsjtzyh.com
地址:南京市高新开发区东大路9号   邮编:210032   电话:025-68965670 025-68965510   传真:025-68965510
备案号:苏ICP备14029643号-1
手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