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交通运输文化建设的思考
南京市雨花台区交通运输局 张剑飞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政方针和目标,并强调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作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先行作用的交通运输行业,其行业文化也将在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建设祖国立交桥、实现交通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强交通运输文化建设,可以进一步提升交通人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增强交通运输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为实现交通运输发展目标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支撑。为此,必须紧密结合交通运输工作实际加强交通运输文化建设。
一、 深刻认识理解交通运输文化内涵
交通运输文化是交通运输行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客货运输服务、管理等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影响行业凝聚力、创造力、适应力和持久力的精神、信念、道德、心理、智能等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它是一个包括价值观念、管理特色、伦理道德、行业精神、行业风气等内容的复合体。在加强交通运输文化建设时,必须从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方面认识理解交通运输文化。
(一) 精神文化方面。精神文化是交通运输行业全体职工共同遵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等,是交通运输行业意识形态的总和。交通运输精神文化包括交通运输精神、管理哲学、行业目标、行业风气、职业道德及服务宗旨等诸多方面,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协调一致的。精神文化是交通运输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基础和原因。
(二) 制度文化方面。交通运输制度文化包括行业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行业的制度文化以精神文化为主导,又反作用于精神文化。行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最科学、最完善的制度也只能管到人的行为,永远不能管到人的内心深处。行业文化建设正好能弥补制度管理的不足,它以人为中心,以确立行业价值观为核心内容,构筑本行业独特、先进的文化态势,凝聚全员的斗志和智慧,形成独特的行业精神。
(三) 行为文化方面。行为文化是指职工在交通运输实践、学习娱乐等活动中产生的行动文化,包括行业管理、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等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行为文化是行业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交通运输精神、交通运输行业价值观的折射。从人员结构上划分,其行为包括领导者行为、先模人物行为和职工行为等。
(四) 物质文化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交通运输行业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交通运输文化的表层部分,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它往往可以折射出交通运输管理理念、服务意识、工作作风和审美观念等。交通运输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交通运输设施、工作与生产环境等。
二、 准确把握交通运输文化灵魂
交通运输价值观是交通运输文化的灵魂,它是指交通运输行业及全体职工对外在的客观事物、客观环境的反映,对其是否有价值和价值的大小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体现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基本观念和信仰,反映了行业内部衡量事物重要程度及是非优劣的根本标准,因而也是交通运输文化的核心和基石。雨花台区交通运输系统在长期的交通运输实践活动中,交通运输职工价值观的形成坚持了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先进性与行业性相结合的原则。
从共性与先进性的角度看,教育交通运输职工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指导思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从个性及行业性角度看,一方面我们继承市局的“修路修德、畅运畅和、奉公奉献、创新创优”精神,另一方面结合实际提炼出“团结拼搏、求实创新、廉洁高效、服务奉献”的雨花交通运输精神。为了唱响“三个服务”主旋律,我们还大力弘扬先模精神,以品牌促进文明。学习“爱心始发站”、“爱心车队”、“交通资讯一线通”和“金质船检”等服务品牌企业的做法,学习李瑞、方中明、黄金山、朱俊永等劳模的事迹材料,坚持“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交通运输行业理念。
三、 大力发挥交通运输文化作用
加强交通运输文化建设,可以增强交通运输行业的凝聚力、向心力,调动交通运输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的地位和形象,推动交通运输事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雨花交通运输系统为了充分发挥交通运输文化建设的作用,主要在四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 发挥精神文化作用,提升交通运输文明程度指数。近年来,雨花交通运输局在企业改制、养护管理、文明创建等重要活动中,充分发挥精神文化作用,调动广大交通运输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系统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积极服务区委区政府“四解四促”和“民生工程”,打造了行业文明新风尚。在发挥职工主体作用中,大力开展文明创建“十项活动”、“结对帮扶”活动、行风政风评议、党风廉政教育评选、交通重点工程劳动竞赛、“学雷锋、当标兵、作奉献”、“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为进一步提升行业文明程度,打造一站式服务窗口,我局于2012年8月启动雨运软件大楼建设。该大楼位于雨花开发区,占地13亩,总投资7000万元,计划建设软件研发楼2栋,总建筑面积22000平米。建成后17000平米用于融资及可持续发展,构建交通融资平台。5000平米用于基层站所集中办公,打造交通优质服务窗口。
(二) 发挥行为文化作用,激励交通运输职工建功立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雨花交通历来十分重视培树先模典型,弘扬先模精神,善于用身边的典型激励一代又一代交通运输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不断推动雨花交通运输事业创造新的辉煌。近年来,全系统先后有2人被省交通运输行业评为先进,2人被市局评为先进。特别是运管所作为全区廉政文化示范基地,在管理中渗透文化,在发展中体现文化,在行业内繁荣文化,在创建中展示文化,在不断创造运政事业辉煌的同时,培育和建设了具有雨花特色的交通文化。
四、 切实提高“三个服务”水平
交通运输属于社会公共事业的范畴,具有社会性、共用性和公益性等属性,故其服务对象涵盖了所有社会群体和个体。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为了提高“三个服务”的水平,交通运输文化建设必须以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公众对交通运输的四项要求为切入点。一是满足快捷要求。由于公路水运具有覆盖面广、适应性强,特别是公路运输有直达性好、机动灵活等优点,往往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实现公路运输快捷化目标,必须做到“三网”并进,协调发展。加快高速交通运输主骨架网建设,在贯通、联网、辐射上实现新的突破;加快国省干线交通运输网建设,在公路和车辆等级、质量、配套上实现新的突破;加快农村交通运输网建设,在农村公路与车辆通达、通畅、便民上实现新的突破。二是满足安全要求。交通运输是商品流通的渠道,社会交往的纽带,对外开放的窗口,随着其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迅速扩张,社会公众对交通运输的安全性要求更高。交通运输行业必须把改善行车环境,提高交通运输安全性能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车辆与船舶公路与航道要加大安保工程实施力度,完善标志标线,保障公路与航道安全畅通;车辆与船舶要确保安全完好无隐患。三是满足文明要求。交通运输作为公共设施和公共产品,它在直接承载着“人和物空间位置移动”运输服务的同时,也在迅速传播交通运输文化,展示交通运输社会形象。因此,交通运输行业必须积极推行文明施工、文明养路、文明收费和文明执法,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优质文明服务的交通运输环境。
五、 充分体现时代发展要求
交通运输部门是一个集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于一体的现代服务行业,交通运输事业要实现科学发展,交通运输文化建设必须发挥好导向作用,反映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引导交通运输职工牢固树立四种意识。
(一) 树立和谐意识。构建和谐交通运输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和谐交通运输必须体现在交通运输行业内部的和谐、交通运输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交通运输与自然的和谐等诸多方面。各级基层交通运输部门必须长期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理念,坚持建养并重、水陆同步、干支协调发展,着力打造质量交通、平安交通、环境交通运输、责任交通、公平交通、活力交通、廉政交通、文明交通。
(二) 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央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交通部及时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交通行业的重要战略任务。因此,建设创新型交通运输行业既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又是实现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创新型交通运输行业,必须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激发交通运输职工的创造活力,着力推进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走以创新促发展的道路。
(三) 树立廉洁意识。交通运输业既是一个朝阳产业,又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因此必须大力加强交通运输廉政文化建设。为此应抓好教育、完善制度、加强监督、营造正能量氛围。教育是基础,要对交通运输职工广泛进行政治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纪党规教育,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制度是保证,要重点落实工程“五制”管理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述职述廉制度、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等,加大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力度。监督是关键,要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同时要加强工程建设领域重点环节的监督,实行“阳光操作”,在营造正能量氛围中,要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廉政思想、增强廉政意识、倡导廉政道德,真正营造出“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政文化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