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当代高校校园文化的人文表达
发布时间:2015-05-20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郭荣梅
        “人文”是我国本土之辞,首见于《周易》“贲卦•彖传”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古代的“人文”具有极为鲜明的道德价值取向。20世纪中叶,欧洲文艺复兴的个人主义民主、自由思潮传入中国,“人文”含义不仅包融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也包融了‘人性’、‘人情’等观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文’一词不仅是一个道德哲学术语,具有道德价值追求的特征,还“进一步拓展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对‘人生存环境’的维护,对‘人的精神家园’(即尊严、情感、理想等)的向往、归依,乃至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方向予以伦理道德的规范等等”。
        文化的本质是指“人化”和“化人”,“人化”是指按人的方式改变、改造世界,使任何事物都带上人文性质;“化人”是指利用这些改造世界的成果培养、装备、提高人,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这其中,“人文”是核心。高校是文化高地,校园文化既有中国传统的人文气象,又有西方的发现理性、倡扬个性的精神;既有中国的求德求善,也有西方的求实求真。因此,其校园文化本质应是一种人文表达,是在整体把握大学文化的基础上就其实现人文性的具体方式,是表达者在表达时体现出的种种特质。
        一、 高校校园文化人文表达的特质
        (一) 个性化。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文化总是以特殊的方式发挥着特殊的功能。不同高校的学生往往彰显出不同的气质、精神和形象,其本质在于校园文化的人文表达尊重个性的张扬。这种个性超越了一般高校文化所要关注的普遍现象,而特指与这所高校内涵建设及其表达密切相关的一种特殊性,也指对一些看似“不佳”或“不利”的制约因素进行细致分析和巧妙转化,使之成为个性校园文化人文表达的触动点等。一般来说,高校的遗传印记在其发展的历程中,经过社会制度变迁、经济腾飞和科技革命的洗礼,一般会铸就区别于其他高校的办学精神、理念、制度、学科专业建设、组织形式、校园建筑风格等。这种相对的“不同”是各高校校园文化人文性的差异,也是校园文化个性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动力。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坚持并尊重校园文化的这些个性特征。
        (二) 情感性。人文讲的是人之情,是为人之道。校园文化的人文表达非常注重情感性。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境中进行文化建设,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文化选择的问题,这种选择既包含在文化总体设计中的选择,更包含校园文化主体——师生的选择,而师生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情感的接纳程度”。情感性是一种与体验密切相关的文化属性,更是校园文化中无处不在的因素,它的存在是校园文化进行的广度、深度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的情感接纳存在于自我对生命过程的体验和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觉解中,是组织者围绕一种“情节化”路径或场景设置下进行的一幕幕上演,以促使体验者按照指定路径依次完成参与过程,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情感心理体验。校园文化设计者在校园文化的总体设计中,要将“情感作为载体,把文化内容通过这个载体传输到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尽可能地避免那些高高在上、空洞的文化理论,那些不适适宜的说教色彩,而要根据师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符合他们情感接纳特点、满足他们精神需要的内容及形式等。
        (三) 真实性。文化的真实性决定文化的品质。人是活生生的个体,育人功能作为校园文化的本体功能,追求的是真、是实。校园文化人文表达讲究本体的真实性,真实性也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品质,即使文化活动、景观、材质、形状等方面和“本体”不一致,但只要蕴涵其中的文化符号或元素若能表达特定的文化行为模型或特质,能表达特定的文化内涵,则其与“本体”就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就是校园文化表达的真实性。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日趋开放化。“开放的校园内,师生愈来愈喜欢直率的情感表露,不愿扭曲个性,厌恶形式主义”。“开放的校园文化在核心精神的追求上逐渐体现出尊重社会事实的真实性”,更多的呈现出一种“回归本源”的态势,更多的倾向于通过对文化本体的塑造来促使其多元、隽永、含蓄。
        (四) 包容性。高校校园文化的人文表达要体现出对社会各种各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包容与认同,要尽量促使校园呈现出与社会潮流高度一致或超于社会潮流高度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好声音”、街舞、微电影、微信等能迅速成为大学生新宠,就是这一典型现象。这种包容性体现在师生情感的互融、师生话题的互动、师生生活方式的容纳等。它既是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响应,也是对地方文脉和时代精神的多角度诠释。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塑造方面要体现开放性特征,以吸引和包融更广泛的大学生活;要更加复合、多元和灵活,以增强文化的自身角色定位的适应性;要创新性、多样化地丰富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以增加文化的变现力。
        (五) 伦理性和创美性。校园文化的人文表达最终的走向是伦理性和创美性。其中伦理性是对校园文化人文表达的伦理要求和道德要求;创美性就是校园文化人文表达的审美要求乃至创造美的要求。古代中国在伦理上要求言行要合乎礼、仁、忠、信,在追求文明进步的今天,高校校园文化的人文表达必须要更加注重言行的伦理性,做到真诚、真实、言行一致。同时,校园文化人文表达的伦理性还要求师生遵守道德的规范、接受舆论的监督和法律的威慑。创美性是指校园文化人文表达中进行的审美体验和美的创造,创造出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其中美的内容是一种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式,是对人价值的发现和潜能的挖掘,是对人的能力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是对人类生存的关注和自然宇宙的关照。美的形式主要指美的表现,如语言、服装、道具、背景等。这同时也要求切忌为美造美、生搬硬套,要抒发真情、寓教于乐。
        二、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人文表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文化技术展示的奢侈化。所谓文化的技术表达,“也就是不断地采用新的科技成果,对文化创造和文化产品进行艺术包装和美学整饬,并藉此加强文化创造和文化产品的时尚性与表现力”。近年来,社会文化舞台上的奢侈表演愈演愈烈。在这场奢侈表演之风中,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受到影响,常常用人海战术、绚丽的灯光、豪华铺张的舞美来表达。但这些奢侈的舞台表演总也掩盖不了文化思想内容的贫乏和内涵的贫乏和人文精神的贫困。因为作为文化的从属,“技术只能是一种外在的显示方式与传输途径,其虽然具有提升和丰富文化表现力的功能,但却决不是文化的主体与灵魂,更不能掩盖和取代文化的思想内容与精神光彩”。我们在热烈响应2013年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的同时,更要提倡校园文化的人文表达,意在希望文化建设者们在重视技术展示的同时更应慢慢塑造文化价值观,将笔墨与表达更多地渗入以情愫、思想、精神、道德为核心内容的人和人的社会生活。
        (二) 景观文化建设的盲目化。高校的文化属性决定其在文化景观的营造中必定要注入人文要素。高校的文化景观以一种隐性的形式体现高校的历史见证教育的发展,历经文化变迁,成为高校精神内涵的一种外在体现,好似校园中的插图为校园增添气质与精神。斯坦福大学的土黄石墙、土红屋顶似乎总是一种撞击心灵、使人感动超越。但遗憾的是,近年来,随着高校校区的新建、扩建,有些景观雕塑显得内容空泛、形式简单,缺乏生气、风骨、灵性;有些雕塑形式雷同,没有鲜明的学校特色、精神指向。如商业类高校用“商”字变体做文化墙的不是一家,交通类院校用茅以升做雕像也较常态。作为供师生欣赏和直接体验的校园公共艺术作品,校园景观雕塑一经建立就长期屹立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成为校内外受众共同拥有的视觉形象和审美对象,是否合乎公众的思想、观念、心理、情感是其创作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高校校园景观文化建设一定要考虑受众师生的文化层次和审美诉求。
        (三) 人文表达变现力的薄弱化。蒋建国认为,“真正的文化是人文文化,应该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自然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笔者也很喜欢中央电视台《文化正午》栏目开头语,“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是一种情怀,文化是一种影响,文化是一种温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达到这样的文化感悟和艺术变现力,如何切合主题并淋漓尽致地展现是必修途径。目前,我国高校文化表现手法较为单调,往往遵循“标准化”思路,流于形式和套路,按照上级文件开展,缺乏差异性、人性化,缺少主体的参与和互动,缺乏文化经营的理念,因而文化变现力较为薄弱。与一般的文化相比,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令人深刻的是文化的意境,能紧密围绕特定主题做到文化、活动、展示、环境、宣传等的全方位衔接,为师生营造出突出的、强烈的文化之“气”、“神”。
        (四) 文化产品的过度商业化。曾几何时,我们已悄然发现,高校校园内充斥着浓浓的商业味道,人文气息渐趋消弭。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不在山水间。校园文化被当作一种吸引赞助投资的工具。信息化建设、很多的比赛堂而皇之地打上“校企合作”之帽,“某某杯”字样屡见不鲜,商业气氛在校园常常可见,并似有愈演愈烈之趋势。“过度商业化”迎合人性中普遍存在的低层次欲望,也必然导致文化产品的恶俗化、低级化。当然,在高校主办者的精心把握下,校园文化艺术可以成为纯粹追求美感和愉悦乃至消遣、消费的对象,可以作为商业的基本形态而不会因此产生对社会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的根本冲击。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文化体系是包容的、多元的,没有绝对化的宗教精神来承担解决人们精神信仰、价值标准和教育教化功能。中国高校校园文化总体中的文学、艺术等历史地承担着教育教化之功能,是一种“道德”的“载道”文化,意在使人在文化的沁润中达到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因此,我们在谈文化的“校企合作”之时,一定要审慎对待“以文载道”的文化价值观和“以文化人”的文明传承方式和表现方式。
        三、 高校校园文化人文表达的选择建议
        (一) 表现好校园文化主题事件。主题事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义、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参与、有活动过程的有始有终的一个行动过程。校园文化主题事件通常是指针对某一具体的主题性事件而开展的文化展示、表达研究等。在这种情况下,校园文化往往“会拥有较为明确的文化性格指向,其所要表达的精神与事件主题之间,一般会有着较为直接的对应关系。而无论是设计者还是体验者,对此也会有着较为明确的心理预期”。表现好选择好校园文化主题事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勿将标题设计成一个单纯的名词或动词,避免将主题事件流入灌输或某种训练式;应该设计成一句完整的话,选择出一个具体而明确的事件,事件越具体,师生的感受就越深刻,参加就越深入。如将“志愿服务”设计成“今年暑假,我们去服务青奥”,“节约用水”设计成“算算,我本学期的用水账”等。其次,要确保师生是事件的主角。每次校园文化活动都要赋予师生为主角地位,发挥师生创造力。师生是校园文化活动主体,不是活动的被动参与者,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师生的主体意识在文化活动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不仅能感受到作为主角的压力,也会体会到主角的快乐。这个内化过程实则是校园文化人文表达的效果浸润过程。再次,主题事件的选择和设计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大学生学习活动内容主要是学习、生活、交往、就业等,校园文化主题事件应选择大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感兴趣的,引导学生体验、触动和体悟;同时还要在充分挖掘、表现和持续发展主题事件文化内涵上下好功夫,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认识的提高和思想道德观念的提升。
        (二) 以校本历史、地方文脉等为切入点。通过对地方行业、校本历史以及文化传统的感悟,形成相应认识,并将之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是校园文化人文表达的又一重要方式。与早先相关理念下的表达模式有所不同,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对于“历史文脉的解读和再现,已不再拘泥于对于历史厚重感的简单‘复述’,而是呈现出更加简约化、抽象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比如校史的编写不应再局限于以史料汇编为经、以时序编年为纬的传统型校史编写方法,而应以人文表达的方式编写成文化史,以人为经、以故事为维。人物主要是曾经在本校工作或执教过的较为有名的校长、学者,故事主要是一直或一度流传于本校的老传说、老掌故。有意义的人物与有趣味的故事并存并流传,人物与故事实现了有机统一,使得校史别有一番风味,变成了一部文化史;同时,厚重的历史因人物的分解会促使校史分成一册册校史读本。这样的校史传播显得有系统性、富有感召力,这实质也是校史作为文化的人文传播过程。同样,如今一些高校形象宣传片的设计微电影化,应也是校园文化人文传播的一种运用。
        (三) 营造好教育环境。对于大多数校园文化建设者来说,其所要表现的文化性格一般都不可能是事先准备好的,其文化线索面临的选择有多种可能性。因此,设计者们需要从自身实际具体情况出发,凝练并提出适于此时此地此项目的个性化。而教育环境的“打造无疑是做出各种选择与判断的基础,是影响校园文化性格塑造最为广泛、直接、客观的外在‘作用力’”。首先,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优化校园文化活动情境。“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与周围的景观进行交流、对话,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知觉和空间设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着解读,在解读中理解过去和现在的各种文化信息,获得新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意义的重构”。大学应在建设好校园文化的充分资源上下好功夫。如在文化景观的设计上要与时俱进、立足高远、传承基础、丰富多样等。其次,在“人”上要做好文章。高校校园文化因人而成文,因文乃生化。校园“器物”的繁茂不会带来精神思想的丰盛,“人物”向度是决定高校校园文化水平的分水岭。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如增加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创业园”、体面的救助方式、开设贫困生的“励志菁英”学校、弘扬爱心的“爱心社”、缓解师生心理压力的“心理养吧”以及“请让你的手机静悄悄地开”、“听!这里只有书翻动的声音”等人文化用语的使用等等,都可使师生感受到细致入微的温暖关怀。
        高校的文化外相是五彩斑斓的,但总有一个基本。高校校园文化通常都有一个基本性格,但它的形成肯定不是单一元素作用的结果,其人文表达的角度和方式,还需要我们加以研究探索,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综合的、适宜的选择。


 

Copyright2005-2013   www.jsjtzyh.com
地址:南京市高新开发区东大路9号   邮编:210032   电话:025-68965670 025-68965510   传真:025-68965510
备案号:苏ICP备14029643号-1
手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