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汽车技师学院 陈 静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逐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每个角落,学校和学生也成为网络发展的最前沿。网络已经成为职校生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认知和学习载体的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网络社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人生观以及价值取向等都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探索和研究适应网络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研究任务。
一、 互联网普及带来的诸多挑战凸显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载体的紧迫性
对处在青春期的职校生来说,相比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和被动接受,网络的普及性、开放性、时尚性、生动性和丰富性等诸多“优势”,很快占据了学生思想和生活领域的一席,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其一,网络信息面广量大,各种思想潮流和意识形态都力图在网上占据市场,教育者的权威受到极大挑战,导致传统课堂教育方式处于下风和被动,甚至使得教育者在某些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失去话语权。其二,虚拟社会各种价值观、道德观竞相展示、相互冲突,时常冲击着年少的职校生的是非观,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职校生,极易产生误导。近期,在打击互联网谣言行动中,暴露的一些网络大V和媒体人利用自身互联网影响力,传递负能量,对社会和网民的不良影响是非常深刻和令人痛心的。其三,部分职校生受网络吸引,缺乏自律而沉溺于网络,有的荒废学业,有的产生孤僻、冷漠、社交能力下降等网络综合症,针对这些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消极防御,收效甚微。其四,网络载体对教育者的技能提高是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和掌握网络新技术,真正了解学生的网络思维和生活方式,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教育方式的新要求。上述诸多网络社会带来的挑战,逼迫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
二、 互联网新型载体诸多特点带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的机遇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网络中,让网络载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教育者继而占据网络载体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同时,互联网作为新型载体,其诸多特点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的时代机遇。第一,从教学内容上看,互联网作为载体,信息量不受限制,拓展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统教育局限于书本容量小,内容单调、枯燥。网络载体使得教育工作者有更多发挥空间,可以无限拓展教学内容。第二,从教学质量上看,网络载体能够更多地承载多媒体生动性多样性的传播方式,使教育的形态从静态变为动态,从平面走向立体,形式更加丰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使得思想教育可以更加生动,让学生愿意接受和吸收,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第三,从教学方法上看,网络的虚拟性,开发开辟了教师和学生思想交流的新天地,与传统课堂教育相比,促进了教育和学生的双向互动。虚拟社会的交流平等性、开放性、身份隐匿性让师生更加直接和融洽,可以避免灌输感,教师能够更多地深入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加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第四,从教学能力上看。互联网极富时代感,无论是信息内容还是网络技术,都具有更新快、创新多等特点,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生,都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因此网络载体的出现激发师生的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教学双方能力的提升。
三、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面临的问题研究
在职校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网络载体的运用还很欠缺。学校内部的网络载体大多局限于互联网网站,但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层面看,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更新、互动上,网站这种单一的形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吸引学生的需要。首先,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理念滞后。职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采用课堂、班会等传统方法,大多以教师灌输为主导,以说教和谈心为方式。漠视了学生潜在的网络交互、网络语言、网络娱乐等网络认知方式,造成师生之间的“二元对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理念存在偏离学生实际的问题,无法应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认知的新问题和新思考,甚至漠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紧迫性、有效性。其次,网络载体投入少,硬软件不到位。网络载体需要互联网网站建设、网络覆盖、栏目建设、网络维护等多方面的投入,由于主客观原因,职校普遍存在网络硬软件不到位、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很多学生花钱去校外网吧上网或者通过手机上网,从而失去了校内网络载体阵地的主动权。再次,教师队伍专业素养跟不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维护人员不知晓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内容,而专业教师不精通网络技术。网络载体更多地需要政治教师队伍掌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巧、网络平台应用等多方面技术,目前状况下,多数专业教师在网络技术上还存在技能差距。第四,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系统研究。如何将传统教学内容系统地移植到网络载体、通过何种形式有效地展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何建立长效机制维护和更新教学内容等等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不断创新。
四、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载体的策略
运用网络新载体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其目标是坚持以生为本、适应时代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其基础是打造和运用新型网络平台,其关键是有效促进网上网下教育衔接。第一,打造优良网络环境,为网络载体运用提供硬软件支撑。网络环境是基础,一方面要在现有网站的基础上,提升网站品质,通过更新网络平台的硬件和软件,打造交互性、动态性、生动性的平台,吸引学生关注学校内部网络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站的信息更新和维护,建立常态化的管理制度,充分运用师生力量,形成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管理的氛围。第二,坚持以学生为本,为网络载体运用营造和谐氛围。在丰富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同时,积极围绕学生所需所想,利用校园网为学生学习、生活、娱乐提供服务。第三,借助知名网络平台,为网络载体运用拓展更大宣教空间。知名网络平台是学生聚焦聚集地,借助微博、微信、QQ群、百度贴吧等知名平台,可以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新阵地。第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为网络载体运用扩充人才力量。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学习和使用新型网络平台,掌握必要的网络知识和技能。学校要积极引进信息网络专业人才,为网络载体运用扩充人才力量。第五,促进网上网下衔接,为网络载体运用提供切实措施。网络载体是传统教育方式的有益补充,在创新网络载体的同时,还要重视网上网下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不能顾此失彼。做到网上有交流网下有措施,通过网络载体增加现实教学教育的针对性,通过网络载体深入了解学生,在现实中更好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