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德育日历”为载体的高校德育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5-01-21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李 进   顾玲玲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意蕴绵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表征形式之一的传统节日文化,以其形式多样、生动活波、贴近生活的特点千百年来为广大民众所认可和欢迎。传统节日文化拥有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以传统节日文化为载体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资源。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德育教育内涵,以“德育日历”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传统文化的德育认知贯穿大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不仅可以让大学生自觉接受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发挥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隐性功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文化认同发生扭曲、迷离的情况下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模式。
所谓“德育日历”是指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传统节日中感恩、孝道、爱国主义、生态文明、勤俭节约、恋爱观等传统文化的精萃,以重大节日为主线制定大学生德育活动内容,借助传统文化的氛围和节日形式设计贴近大学生特征和实际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构建“美而善”的校园文化生活。
一、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德育元素
德国语言学家雅克布·格林曾经说过:“构成民族界限的,不是河流,也不是山脉,而只能是跨越河流和山脉的传统文化,它是区别于这一民族与另一民族的永恒标志,是支撑这个民族脊梁的精神。”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要的生存内涵,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的传统节日是凝结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代表的传统节日,其中所蕴含的家国理念、团结和谐、尊重生命、爱国主义、尊老爱幼、感恩孝道等德育元素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素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即将传统节日作为高校开展德育、生命教育、爱情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的一个自然、温馨、和谐的切入点,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发挥着道德教化与行为养成的功能,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忠孝节义、贵和持中的家国理念和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忠孝节义、贵和持中的道德理念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具有浓烈的中华民族人文特色,也是对中华儿女为人处事、生存立命的最高准则和要求。从清明节起源介子推“臣子忠于主公”忧国忧民、忠贞不渝的爱国故事,到端午节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吃粽子、赛龙舟的民俗仪式,无不透露出炎黄子孙对国家利益至上、爱国爱民道德操守的推崇。因此,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通过介绍清明节、端午节的节日起源,以介子推、屈原的爱国故事为引子,以一系列的追思先烈活动为铺垫,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外在的情绪渲染和内在的主观体验相结合,将忠孝节义、贵和持中的家国理念和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自然而然地传递给学生,在一些关乎国家命运、人民生命财产危机的重要关头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分子能够挺身而出,将爱国主义的理念自觉转化成爱国主义的实际行动。
(二)祭祖孝亲、尊老爱幼的和谐人际关系。对祖先的敬畏,对至亲的感恩与孝道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核心内容,“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表达的不仅是社会大同的社会理想,更是一种人际和谐、社会安定的社会状态。每年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我们与父母、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春节、清明节我们祭拜祖先、祭扫革命先辈,感恩先辈给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重阳节我们慰问老人、赏菊花、送重阳糕,表达的是尊老、爱老、助老的道德传统。以介绍重大节日的历史典故和节日文化为背景,以一些不浪社会现象,如赡养倒挂(即“啃老族”)、不赡养老人,甚至是一些社会热议的“碰到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这些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展开讨论,道德的认识和判断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在这些活动大学生将体会到“时时懂得感动别人是一种幸福,被人感动更是一种享受。在此基础上懂得感恩、善于感恩、学会感恩”,珍惜代际、父母亲朋、师生同学的情谊,并愿意为和谐人际关系的发展做出努力。
(三)尊重生命、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有辞旧迎新、祈福祈求丰收的美好寓意,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清明节有“追思与惜春”的生发意义,在踏青出游中回归自然,珍爱生命;重阳节插茱萸、沐浴驱邪、登高赏菊,在秋高气爽的氛围中亲近自然、尊重生命的个体。近年来,高校生命意识淡薄现象日益严重,校园里伤害事件、漠视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新近出现的复旦、清华的投毒事件我们在为受害者鸣冤不平、为犯罪学生扼腕叹息的同时,无不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人格扭曲背后的凄凉,这些都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根本否定,与传统节日文化传递的对生命的尊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运用传统节日中蕴含的生命教育理念可以强化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引导他们认识生命、正视生命、热爱生活。
(四)互爱包容、忠贞专一的恋爱观、婚姻观。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关于爱情的一个节日,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给人们传述的是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描述的是男耕女织互爱包容的美好场景,赞扬对爱情的忠诚坚贞,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心理成熟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大学里遇到心仪的对象恋爱、交往本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大学生出于无聊、攀比等心理的影响将恋爱、婚姻视同儿戏,恋爱中出现了责任意识淡薄、思想颓废、学业荒废、人际关系紧张等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在七夕节期间,引入中华戏曲文化中对牛郎、织女美好爱情故事的鉴赏,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恋爱、爱与被爱、恋爱与失恋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和婚姻观,在迎接美好生活的同时,以主人翁的姿态培养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担当意识,争做生活的强者。
二、 以“德育日历”为载体的高校德育模式实施路径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者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需求”。实际上,设计高校“德育日历”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德育的隐性功能,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元素,以节日的形式覆盖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由于“传统节庆民俗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年四季的时空之中,不失时机地向人们传递着其所负载的文化理念”,“德育日历”的特点恰恰是合理利用了传统节日的周期性,在设计时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实际,相关的活动和内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通过年复一年对这种节日文化的反复和强调,就会使其沉积于民族的每一个个体的心目中,最终成为内蕴于民族成员心中的一种文化心理,因此以“德育日历”为载体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下面以图表的形式介绍“德育日历”的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具体说明在实践中如何操作。
(一) “德育日历”实施方案。(见表:德育日历)
                                                   表 德育日历

节日
活动时间
民俗文化形式
活动主题
活动形式案例
春节
12—1
贴春联、拜年、祈福
感恩教育、生命教育
春联征集大赛、微博祝福短信评比
元宵
1—2
闹元宵、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
尊老爱幼、和谐安定教育
以你身边熟悉的同学或老师、国内外大事为题制作灯谜、猜灯谜比赛
清明
3—4
扫墓祭祀、踏青出游
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
家谱、族谱和村史教育、邀请农业专家指导学生种植树木、红色革命根据地之旅
端午
4—5
包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
爱国主义教育
“品楚辞、颂离骚”爱国诗词诵读比赛
七夕
6—7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恋爱观、家庭伦理教育
校园爱情故事征集,恋爱婚姻知识讲座
中秋
8—9
赏月、吃月饼
和谐人际关系教育、感恩教育
“你眼中的中秋节”幸福一家摄影作品展
重阳
10—11
重阳糕、插茱萸、登高、赏菊
尊老孝老传统美德教育
“走近孤寡老人”为空巢老人送爱心活动

(二)“德育日历”的相关说明。从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民俗及民俗形式所蕴含的德育资源是“德育日历”设计的源泉,活动的形式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各类校园文化比赛,有主题班会,有知识讲座,有外出走访和出游,有现场指导或选拨,活动过程中蕴含的德育主题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角度: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恋爱观、家庭伦理、和谐人际关系、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各个方面,从培养学生的品行,到锻炼学生的才能,直至塑造学生的行为,在看似简单的活动背后无处不渗透着德育的教化功能,发挥了隐性教育“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量变转化为质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三)“德育日历”的意义。作家冯骥才曾这样说过:“现在过节,很多人把其中的文化内涵摒弃了,每一种节日都只剩下一种食品。”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印象停留在休假和各种各样的食品上,加之西方节日以其新颖、独特的外包装迎合了人们标新立异、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以及家庭、高校在教育中知识、技能倾向性的过分强调而疏于对学生传统文化的传输和良好品性的培养等,造成了高校传统节日呈现出“东冷西热,西盛东衰”的尴尬境地。
目前,以“两课”为主体的大学课堂仍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模式,而现实的情况为:教师说教多于以身示范,灌输多于引导,学生没有情感上的体会,有些理念和价值观就很难接受,或者停留在知识表面难以落实到现实的行动中去。因此,“根据大学生的可接受水平、方式与内容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选择和梳理,突出综合性、人文性、活动性,进而形成一套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在内的系统而又灵活的课程方案”成为一种打破僵局、提高德育效果、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焕发活力的新思路。
以“德育日历”为载体的高校德育新模式,以传统节日文化所承载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资源,在理论层面,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的感恩、关爱生命、爱国、恋爱、家庭伦理、和谐人际关系等具有德育教育意义的各类元素;在实践层面,突破了当代传统节日枯燥、缺乏吸引力的仪式和节庆方式,通过引入民俗文化中的节日起源、民俗故事、诗歌戏曲、特色活动等让大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以节日文化中的德育元素为活动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大学生亲身体会节日文化的内涵;用周而复始的日历教育的形式不断地固化学生的德育认知,努力使他们成为全社会践行优秀思想道德文化的榜样和模范。
三、以“清明节”为例,高校“德育日历”的设计演绎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时间规律,“德育日历”的制定一般在每一学年的开学初或学年结束时,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制作体现高校特色的“德育日历”,对应不同的时令和节气设计的活动安排各高校也可自行加以侧重取舍或增删,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可结合中西节日文化的对比以及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等专题进行深入探究和贯彻。下面就以“清明节”为例,说明“德育日历”所负载的德育功能如何得以实现:
(一)介绍清明节的起源和民俗传统。关于清明节的起源普遍认为与纪念晋国名称介子推有关,通过制作展板、宣传画等形式介绍介子推忠君爱国、辞官不言禄的故事,以及介子推与清明节的渊源,踏青出游、祭祖扫墓、吃寒食等清明节特有的节庆仪式和民俗文化,渲染忧国忧民、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功不言禄,隐不违亲的高尚人格品质;以及追思先烈、亲近自然、尊重生命的民族情感。
(二)设计的活动环节和目标。选取了清明节具有德育功能的几个特色活动:通过给大学生介绍家谱、族谱和村史教育的知识,让大学生亲自查阅资料找一找自己家族的族谱,让大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以血缘为纽带尊族敬宗的历史文化传统,慎终追远,不断地深化对祖先亡灵的感恩意识和民族意识,在清明节来临时通过参加家庭的祭扫活动,能够意识到清明节不仅仅是扫墓,更是抒发我们对祖先崇敬之心、表达感恩之情的一种方式。“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恰逢春耕植树的季节,可以邀请农业专家指导学生种植树木,在走近自然、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可以释放压力,满眼的绿意和生命的播种会让大学生油然而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天地人完物关系,感受古人思亲报本、惜春正命意识以及在清明节中哀思与祈望的情感交织”。选择学校所在地的革命烈士纪念馆或根据地,带领学生缅怀先烈,通过介绍革命先烈“抛头颅、撒热血”的英雄事迹,让学生体会了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气节,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明确自身担负的责任,更好地投身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为中华崛起”而不断地提高自我。
(三)活动过后的总结和提升。活动过后,还要注意总结和提升。可以以“成长日记”的形式让学生记录下活动过程中的感悟、思想观念方面的变化等,通过这样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巩固活动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自身存在的问题或差距、进步的快慢,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纵深发展。
总之,以“德育日历”为载体的高校德育新模式,借助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形式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让大学生自觉接受民族文化,繁荣文化事业,而且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注入了新的元素,能够为高校德育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新的模式。
 
Copyright2005-2013   www.jsjtzyh.com
地址:南京市高新开发区东大路9号   邮编:210032   电话:025-68965670 025-68965510   传真:025-68965510
备案号:苏ICP备14029643号-1 公安备案号: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1831号
手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