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公路品牌提升的“变”与“不变”
312国道镇江段公路管理站 朱云燕
品牌,BRAND。源自印第安语,意为烙在牲畜身上代表所有人的标志。对一个企业或者公司来说,品牌代表着实力、信誉、品质和形象。而目前人们对品牌的研究和实践更多是从经济层面来讲的,对于党建实施品牌化建设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一个基层党组织来说,品牌代表着党员的一种归属感、干部职工的信任度、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的先进性。品牌是一个单位精、气、神的外在体现,是一个单位文化底蕴、行业形象的综合表现,是人们认识、了解一个单位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这是一个充斥着无限品牌信息的时代,一个好的品牌,是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历久弥新。至于品牌进化的过程,吉姆•柯林斯将其描述为“抽枝和剪枝”,“如果你在一棵树上添加足够多的新树枝(变化),并且聪明地修剪掉枯枝(选择),那么你可能使其长出生机勃勃的枝条,且它们极有机会再持续变化的环境下枝繁叶茂。”那么,在公路品牌创建之路上,如何打造一个具有实效性强、整体水平高的党建品牌呢?本文结合312国道站品牌创建实际,对品牌创建过程中的“变与不变”进行辨证法式的思考。
一、品牌,在变化中持久常新
将品牌概念植入党建工作,形成党建品牌,是一项有利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的创新性举措。基层党组织强化“品牌”意识,努力创建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品牌,无疑对公路各项工作的推动将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公路品牌作为一个难测度、难量化的服务产品,与具体的实物相比,它具有“不可感知性、不可分离性、差异性、不可贮存性、缺乏所有权”等特点,给服务的输出控制及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也是很多服务性行业难以有所作为的瓶颈。
求变一:品牌延伸激发活力
长期以来,党建品牌的固化、老化经常会困扰品牌的持续发展,当品牌选树成功,跨过成长青春期,陷入瓶颈期、停滞期,最终只会在“加强和改进”的呼声中,走向弱化和淡化,品牌提升越来越成为公路品牌发展的严峻考验。
一是创意求变。品牌一经推出,面临着命名、包装、策划及宣传等一系列创意工作,其中的命名环节尤为重要。以 “党员执法先锋岗”为例,312国道镇江段公路管理站(以下简称312站)成立于2007年,建站伊始,公路品牌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党员执法先锋岗”应运而生,党员队伍作为先锋模范的代表,树立起“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品牌形象。然而,在公路品牌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党员执法先锋岗”这一名称,一是雷同者居多,没有明显单位特色;二是局限于党员,参与群体受限,虽然我们提出“人人递交入党申请,个个都是积极分子”,但留给人们的直观第一印象,品牌的主体受限于党员;三是拓展提升有一定难度,关键词“党员”、“执法”、“先锋”、“岗”直白明了,深化推广余地不大。
二是思维求变。公路品牌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需进一步解放思想,集思广益。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探索出一套“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管理处宏观、专项指导,312站具体分类实施”自上而下的“头脑风暴式”的运作方式,将品牌推向更大平台、更广阔空间,有利于品牌成长和精彩蜕变。例如“七彩党建”的色彩语言,红色先进、橙色服务、金色成果、绿色平安、青色廉政、蓝色关爱、紫色品质,就是在这种氛围下实现华丽转身的。
三是载体求变。公路品牌培塑成不成功,载体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近些年的品牌创建中,我们通过持续创新载体,不断更新活动内容和形式,赋予品牌更舒展更深入的外延和内涵。“阳光312”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执法部门和窗口单位,创新推出“队伍阳光”、“作风阳光”、“权力阳光”和“心灵阳光”,服务被当作一种特殊情感式的劳动,执法不再生硬而冰冷,路政管理成为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四是解读求变。在实践过程中,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的品牌解读都会有所变化,随着新的政策法规的出台实施,公路品牌也随之解读出不同的内容,被赋予更丰富更全面的风采,我们可以理解为,品牌的解读处于随时可变状态。以“彩虹志愿者”为佐证,近些年来,志愿者,作为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群众所熟悉,为群众所欢迎。312站从三月学雷锋月汲取灵感,从“七彩党建”的“七彩”联想到“彩虹”,成立了一支帮困助学、扶贫济困、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志愿者队伍。可以这么说,“彩虹志愿者”是“七彩党建”品牌在创建实践的某一阶段的一种解读。
求变二:软实力提升硬实力
无论是“党员执法先锋岗”、“阳光312”、“七彩党建”还是“彩虹志愿者”,其根本目的,都要落实到促进行政执法中心工作这一作用上。公路党建品牌的创建,带给单位和干部职工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改变,是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希望,整个单位焕发朝气,呈现勃勃生机,职工队伍团结奋进,务实和谐。实施党建工作品牌化战略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工作目标、工作质量、工作号召力、生命力的一次革新,更是工作理念的一次革命,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遵循品牌培育的基本规律系统推进,不断提高党建品牌创建的“三化”标准。
一是标准化。建立统一的党建品牌创建质量标准体系,对原则性规定予以具体化和细化量化,推进党建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把党建品牌建设的各项要求具体化、部门化、责任化,真正落实到每一项服务项目、每一个工作环节和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实践中。
二是个性化。党建品牌的创建和实施既要考虑普遍性,又要考虑不同地方、单位的特殊性,要突出单位特色,不能照搬照抄,注重从本单位的工作实践和先进事例中着手提炼党建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三是精品化。党建品牌创建要与服务创新、提升形象相结合。“品”字从“三口”,“众口合一”是品牌创建的基本尺度, 也是品牌创建区别于其他创建活动的重要标志。坚持把品牌创建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对品牌创建重点工作,要像抓中心工作那样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时间进度和质量要求,进行全过程管理并强化监督考核,通过加强管理推动精品品牌创建。我们始终深信,当品牌优势转化为单位跨越发展的推动力,为公路事业加油助跑,软实力也可以内化为硬实力。
二、品牌,立足服务的一贯表达
品牌精髓是品牌固有的、不可或缺的个性特征,是核心识别各要素之间的粘合剂,是核心带动各要素协同工作的中轴。偏离品牌精髓,品牌将失去根本。而公路品牌的精髓,综合起来说,就是“服务”两字。“立足服务,比群众的需求做得更好。”这就是党建品牌的追求和核心价值理念。在近些年的实践中,我们始终围绕“服务”做文章、下功夫。创新“四个一”宣传法,一张联系卡、一份倡议书、一份执法套餐、一辆宣传车,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严格执行首次违规免罚和轻微违章免罚制、首问责任制、服务限时制、走访回访制度,创新实施微笑服务法、人性化服务法、重点项目服务法等服务举措,推出驻点办公新途径,开通法律咨询服务点新办法,提供优质高效便民服务。所有的这些努力,体现在“忠诚勇敢、自强不息、团结向上、厚德载物”的国道精神中,体现在公路品牌里,也体现在群众的满意和笑容当中。
公路品牌好比种子,先进典型好比标杆,只有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才能创造出强大的模范效应。通过矢志不渝的坚持,回顾整个创建历程,我们至少收获了三个“惊喜”。第一个“惊喜”:实施品牌创建工程,不仅一开始在干部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应,而且多年来创建标准不降、热情不减,一大批服务新秀脱颖而出,好人好事如雨后春笋。第二个“惊喜”:践行品牌创建工程,路政人员与管理相对人的矛盾缓和了,对立情绪消除了,文明执法、规范执法、阳光执法、智慧执法意识明显增强,路政管理呈现出友好和谐的气氛。第三个“惊喜”:推行品牌创建工程,促进了行政执法与精神文明建设“双提升”,让每位职工都有“我是国道人”的归属感、“路兴我荣、路衰我耻”的责任感和“我是国道人我自豪”的荣誉感,提升了国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在变与不变的辨证法中优化品牌
任何事物都是由两面构成的。公路品牌也是一样,在运动发展中,有不变的,也一定有变化的。创建品牌的关键就是要目标明确,方式多样,通过培育典型、示范引路、整体推进等手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把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创建品牌上来,才能聚心凝力育品牌,创先争优出精品。
把公路品牌的理解简单化,它就像一个人,塑造它的过程和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一样。就像人有性格、脾气、文化修养、动作符号一样,品牌也有内涵、属性、文化、标志性符号。公路品牌培塑过程中也面临三岔路口,深思的人会考虑适合公路品牌自身风格和优势的领域适度延伸。所以,我们用最简单的方式,辨证的看待品牌,揭示出公路品牌背后的秘密只有两个东西:变与不变。并剖析出哪些元素应该变,而哪些元素应该持久巩固。具体怎么变化、怎么巩固,每个单位不一样、每个品牌的生存环境不一样、每个品牌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很难一一定论。但有一点,我们始终坚信:沿袭公路品牌变与不变的辨证思考,公路品牌塑造提升之路的大的方向是不会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