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
2014年02月19日03:3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为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这一总目标蕴含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根据,对中国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世界历史和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变革过程两个维度,深入阐明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内涵,强调“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高远广阔的视角、鞭辟入里的分析,为我们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制度与治理,是决定一个国家性质和竞争力的根本问题。早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用30年的时间,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20多年过去,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方面进行了很多创新和探索,到今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形成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从主观上看,我们具备了这样的实践经验基础;从客观上看,这是改革进程向前拓展的必然要求。将它确立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
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全新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即使是马克思、恩格斯那样的时代巨人,也无法为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执政60多年来的治理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过弯路,更积累了丰富经验,开辟了新路、找到了正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环顾世界,看到一些国家由于这方面缺失而社会动荡、政衰人息,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到,形成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仅为了克服制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更是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前后相续的过程。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后半程正待我们这一代人发力。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正是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善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把握好这一总目标,我们就一定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阔步前进。
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
2014年02月20日04:56 来源:人民日报
没有好的制度,国家难以实现善治;没有卓越的制度执行力,再好的制度也会落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者相辅相成,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治理好国家。
怎样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作出了深刻阐述,是我们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指南。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一套与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没有这些,我们就无法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无法实现持续数十年的经济增长,无法应对一次次重大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也无法在国际金融危机等逆境中保持相对稳健的发展。我们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决不是否定和放弃这些行之有效、具有独特优势的既有成果,而是在这一基础上更上层楼。我们应该也必须有这个自信。
我们所从事的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新事业,任务之繁巨、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相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这也正是我们不断推进各方面改革的根本原因。
治理国家,制度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只有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才能更好发挥制度效力、有效保障社会发展。我们的制度建设,必须在不断变革与完善中,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最终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相比,我们在提高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对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清醒认识。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干部深感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够用。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还是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工作本领不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不够。制度执行力、治理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制度优势充分发挥、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们应当有紧迫意识,危机意识,以只争朝夕的态度,努力提高制度建设水平,增强治理国家的能力,从而使我们的治理适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适应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节奏,以更加深厚的制度实力,建设一个更加强盛的现代中国。
走自己的路,坚定制度自信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
2014年02月21日03:3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部人类文明史,可以看作是一部制度变迁史。对一个国家而言,道路选择和理论创新,都要靠制度来保障;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也必然体现为制度自信。
“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从近代世界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维度,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中国制度模式选择问题,指明了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关键所在。
今天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正因为没有拄着别人的拐棍,坚持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道路,我们才能始终站稳脚跟,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制度体系。也许有人疑惑,既然是成功的制度体系,为什么还要改革?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要往什么方向走?回答好这些根本性问题,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全面解析两句话组成的有机整体:“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后一句,规定了所走路径。概言之,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不是要走别的什么路,而是更好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当然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制度自信,一方面体现为政治定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为改革创新。只有看到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的不足,看到我们的制度还没有达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甚至某些方面制约着发展和稳定,我们才能有决心改革创新,有勇气攻坚克难,最终才能在适应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今天,站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我们有这个信心,有这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