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 新希望
发布时间:2014-12-01

发表时间:2014-11-17   来源:学习时报
  11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首次全面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一新的表述,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国外媒体把这种新常态称作“(习近)平常态”。新常态给中国带来更多新的发展机遇。第一,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十分可观。在此基础上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第二,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四化同步”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第三,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今年前3个季度,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第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协调。
  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新常态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需求下滑、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影子银行困扰着我们;产能“挤水分”、房地产“去泡沫”、金融“去杠杆”,是对早先累积的失衡的调整和化解。经济增速放缓,金融领域转型与整个经济转型并行,资金利率却很难尽快降低,低增长与高利率并存具有较大隐患;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有利于经济长远发展,但是近期却无法代替传统产业;我国正在迎来“路易斯拐点”,不断接近完全就业状态,劳动力的供给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制约;在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之际,无法应对变化的企业遭到淘汰,失业者增多,可能引发社会不安。概括起来,就是前进的道路上可能存在两大陷阱,即“转型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
  能不能适应新常态,突破增长瓶颈,跨越两大“陷阱”,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2013年,中国GDP达568845亿元,人均6700美元左右,很多城市都远远超过了这个平均线。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人均GDP达到12616美元的国家,就属于高收入国家。我国目前已经有42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符合这一标准。据测算,如果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率是7.4%,明年只要5.1%,就可以完成“十二五”规划;从2016年起,只要每年增长6.6%,则可以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2020年后,我国会逐步与现在的发达国家的增长率趋同,但仍然有可能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需要我们的人均GDP再翻一番。根据“70黄金规则”,如果年增长率7%,10年翻一番;6%,12年翻一番;5%,14年翻一番。所以,问题不是经济增长率是7%、6%,还是5%,而是要以“平常心”面对“新常态”,尽量避免大的经济和社会波动。
  综合考虑,从2015年起,我们应把经济增长的指导性目标确定为“7%左右”;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社会和市场预期;真正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应更加灵活,货币政策在区间调控和定向精准调控的基础上,适时把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调回到一个更合理的水平,让“影子银行”现身,使利率降到经济增长率以下,释放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结构性减税与支持扩大公共消费相结合,以公共支出支持促进公众消费的制度性安排,支持消费,支持就业,支持创新。
  新常态是最大的改革,长期坚持,可以成就非常业绩,实现中国梦想。
  (李旭章)
 

Copyright2005-2013   www.jsjtzyh.com
地址:南京市高新开发区东大路9号   邮编:210032   电话:025-68965670 025-68965510   传真:025-68965510
备案号:苏ICP备14029643号-1 公安备案号: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1831号
手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