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行业应对网络舆情的路径思考
发布时间:2014-10-08

                                                                                       常州市公共交通集团公司        窦煜东
        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突破了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限制,迅速发展为传播快捷、报道及时、信息海量、互动性强的优势传媒,不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格局和全新的传播理念,而且拓展沟通的空间,成为公众行驶民主权力的崭新舞台。作为城市窗口的公交行业,在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公共交通任务重,压力大,社会关注度高的情况下,也当然受到舆论,特别是网络的舆论监督的影响。公交的突发事件、行车安全、服务质量等信息往往成为网上舆论的焦点,对公交的声誉、形象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及时、全面、有效地掌握舆情动态,加强公交舆情的监督和引导,主动参与,积极把握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动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促进公交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舆情对公交行业的影响
        (一)对行业形象的影响。有专家对中国210起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分析发现,网络舆论最关注的是执政问题与民生问题。而公交是民生的重要方面。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中一股重要的“主流”积极力量。应对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公交行业,如果应对处理得当,肯定会促进公交行业的进步发展,关注并认真分析网络舆情就可以了解真实民意,为政府实施公共事务管理提供参考,也为公交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和形象奠定基础,反之,就会使企业行业的形象受到损害。
        (二)对公交员工的影响。发展公共交通,改善公交服务环境,其目的是为了方便人民大众的出行,让每一位乘客都能安全、方便、舒适、准点、快捷地到达目的地,这就要求我们公交必须保持正常的营运秩序,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乘车需要。而在一线工作的公交人,他们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都是有别于其它行业的人员,他们克服了家庭的困难,打破了自身的生活规律,为公交事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作出了牺牲。如果社会上过多的负面信息和新闻,势必对他们的工作成效和工作积极性带来不利影响,影响他们的信心和积极性;如果网上的负面信息过多,还会对安全行车带来严重威胁。
        (三)对社会和谐的影响。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愿意通过这种渠道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与看法,有的提意见,有的谈感想,有的诉建议,这些都充分说明“舆情”已从日常社会生活领域延伸到了网络虚拟空间。公交舆情是指与公交运营、管理、服务工作等有关的通过网络传播的倾向性文章、观点或评论。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自身公信力及其权威形象的树立。公交在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中的特殊重要性,是网络舆情、社会舆情时刻关注的重要窗口,不仅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彰显,而且事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出行质量,成为“服务公众”的一项“品牌”。一旦出现公交安全事故、市民的出行质量等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些情况很有可能被传至网络热议,甚至拍成照片在网上传播,形成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的社会舆情。加上公交与民生改善密切相关,人们对公交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期望值在日益提高,必然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公交只有通过奋力作为,扎扎实实地保持畅、洁、舒、美、安的公交环境,才能得到社会舆情的赞美与认可。
        二、网络舆情应对的难点
        (一)参与人数众多。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环境,便于人们畅所欲言、直抒胸臆,网友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据统计,目前全国大约有3.83亿网民,尤其是手机上网和公交的移动性,使舆情有了随时传播发酵的可能。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大胆地借助网络发表。具有“瞬发而即至”的传播特点,在时效性上占有绝对的优势。随着手机上网功能、手提电脑无线上网功能的运用和推广,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参与的人数随之会越来越多。 
        (二)情绪化、非理性突出。网络传播的虚拟性、无序性,不可避免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一些网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加以宣泄。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抓住网络信息真实性核实困难或难以核实的特点,大肆发布虚假信息,谣言惑众,同时,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论重要的风向标和放大器。纵观近年来的网络突发事件,网络都起到了放大信息、助推舆论的作用。因此,应对网络形势下的公交舆情,将成为一个必须面对和快速适应的新课题。
        (三)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交互作用。网民数量迅猛增长,新闻跟帖、论坛、博客、微博等新兴传播手段的应用改变了以往的新闻和信息传播格局,它在实现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和高效性的同时,也让信息评判变得大众性。加之各种媒体积极抢占新闻舆论阵地,提升媒体影响力,着力从网上发现挖掘吸引人们“眼球”的热点、焦点问题,为民众解渴、解读、解释、解惑,从而导致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交互作用,不断发酵,影响了网络舆情的及时应对。
        (四)公交企业应对能力相对薄弱。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其信息传播的迅捷性和互动性是其他媒体所不可比拟的,同时,网络媒体的海量性信息也为报纸、广播和电视媒体提供了广阔的新闻参考。而面对网络媒体这种新的监督力量,公交有关部门应对的能力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当网络危机事件发生后,如何在第一时间说明事件真实情况,如何表明自己对事件的立场、主张和态度,如何为网民的理性思考提供思路,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等,这些都是当前公交行业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三、公交部门增强舆情监控的对策与措施
        公交舆情关系到企业行业的稳定与发展,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形成舆情危机。公交部门要科学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因势利导,钝化矛盾,理顺情绪,化解危机。
        (一)强化舆情意识,掌握舆情动态。公交网络舆情监测要以服务企业的稳定和发展为宗旨,通过建立网络管理队伍,成立网络舆情监控,组建一支政治可靠、知识丰富、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网络队伍,从事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工作,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贴文,有效引导网上舆论,并定期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整理,提供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对网络舆论反映突出的问题,及时上报,同时抄送相关部门,并将对解决问题的情况及时反馈和答复,做好网上舆论的引导工作。对于观点偏颇、事实不清、但又不致于影响到单位稳定的网络舆论,一般通过网络评论员跟贴引导网上舆论。
        (二)构建沟通平台,透明信息传播。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法宝。如果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就极易被人认为有“猫腻”。可以通过设立新闻发言人,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制度,使“谣言止于公开、谣言不攻自破”。通过新闻发言人,实事求是地把真相和事实及时告诉公众,提高透明度,尤其是有关公交线路、公交安全事故处理方面等的敏感问题和信息,要及时通报说明,有利于突发事件或矛盾纠纷的解决和化解,主动面对网络舆情,积极对待公众质疑,不仅不会损害企业形象,反而能让社会体察到公交行业对民意的尊重和包容。
        (三)培养“论坛骨干”,引导舆论趋势。如果公交网络舆情有偏差,有倾向性,那就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正向引导,就需要发挥核心网友和论坛骨干的作用。因此,公交应该注重培养本单位、本部门的“舆论骨干”,培养自己的论坛领军人物。因为“舆论骨干”在网络舆论表达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他们的一些有见解、有代表性的发言一般会被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可以占据一些网页的突出位置,从而起到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引导舆论走向,增强舆论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
        (四)加强网媒培训,提升应对能力。在及时收集、研判、分析、处置各种涉及公交网络舆情事件的同时,在日常教育培训中增加网络媒体课程,提高相关人员网络媒体应对和处置能力。通过开设讲座和舆情分析与舆论引导课程,着重加强网络媒体知识教育。通过举办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培训和讲座等形式,聘请网监管理人员和论坛、论坛站长、管理员及新闻媒体专家讲授网络舆论引导课程,提高网络媒体应对能力。把应对媒体、舆论引导、宣传报道作为业务培训的一项内容,提高工作人员应对舆论媒体的技巧和新闻写作水平。
        (五)加强媒体联系,争取舆论支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优势,加大对公交企业行业的宣传,广泛宣传各项便民、惠民措施,及时回复网民提出的问题,对于涉及有关公交重特大或市民关注度高等问题的,要及时采取措施,加强舆论引导,消除误解,不断增强透明度,提升服务水平,争取广大群众和广大网民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善于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形象策划,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舆论引导方针,在掌握第一手舆论引导资源和题材的同时,在第一时间通过媒体真实反映公交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良好精神风貌。加大对重大工作部署、重大行动和成效的舆论引导力度,弘扬正气,鼓舞士气。
        (六)增强舆论敏感性,建立快速应对机制。要通过对网络知识的教育、培训、普及,提升所有公交人的网络知识水平,提高对网络舆论的认识度和关注度,从而增强网络舆论的敏感性。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公交员工的教育,使他们在工作中,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规范行为,讲究方式,避免不当行为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和公共舆论事件的导火索。同时切实加强对舆情控制工作的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控制。另外还要通过网络评论员,掌控话语权,对正在舆论扩散或已经形成热点的突发事件,及时作出回应,做好舆情引导。
总之,面对网络媒体超能量的监督力量,公交行业只有正确认识网络,充分认清当下舆论环境的巨大改变,善用网络,充分寻找网络与行业结合的切入点,充分发挥舆情信息工作的主动作用,建立涉及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发挥公交行业自身的正能量,使公交企业的品牌价值和企业形象不断升华。

 

Copyright2005-2013   www.jsjtzyh.com
地址:南京市高新开发区东大路9号   邮编:210032   电话:025-68965670 025-68965510   传真:025-68965510
备案号:苏ICP备14029643号-1 公安备案号: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1831号
手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