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公路管理站 周 静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新技术、新设备更新换代的形势,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今,各行各业都高举培训的口号,工人上岗操作要培训、农民种粮养猪要培训、小朋友学习才艺要培训、知识分子晋升职称要培训,培训在不知不觉中占据了我们的大部分生活。培训工作是提升职工技术、提高能力水平,达到“人与事”相匹配的有效途径。
一、公路职工教育现状分析
从泰州市公路站职工教育的现状来看,尽管近几年来,连续招收了16名本科、专科院校毕业的技术人才,不断充实我站的人才资源,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技术,整体职工的科学知识不足、工作效率不高,并没有能够很好地适应改革竞争的需要。由于职工教育投资较多、周期较长、成本较高、见效较慢,加之一些职工认为路政管理、日常养护、治超工作并不是什么技术难题,不需要掌握什么高新知识,所以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显得有些滞后,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公路职工教育培训理念存在偏差。 一是重业务知识,轻综合素质。近年来,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的培训思路,搞业务的培训业务,搞行政的培训管理,搞文秘的培训写作,搞信息化的培训计算机,当然急用急学、急学急用非常必要,但长期忽视吸收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造成了系统内“单一型”人才比较普遍,而“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产生了“谁干的事情谁懂,不干的事情就不懂,换个岗位就不会干”的现象,这些不仅导致了公路职工素质始终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徘徊,同时也不利于激发干部职工队伍的内部活力。二是重短期任务,轻长远规划。公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工程,具有时间的长期性、教材的理论性、对象的广泛性等特点。近年来,公路系统开展的培训基本上是短期性的培训,对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期性认识不足,让培训流于形式,重数量轻质量,普遍缺乏以人才培育为中心的培训,特别是缺乏培训前科学的需求分析和培训后及时的效果评价,教育培训与实际工作没有很好的结合。在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公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缺乏主动性,疲于应付。
(二)公路职工教育培训操作较粗放。一是培训对象具有局限性。长期注重对业务部门人员的相关知识培训,而忽视了对其他岗位人员的有计划培训,造成了“懂的人没兴趣,不懂的人没机会”,导致职工思路难以开阔,视野难以拓宽,直接影响着思路的拓展、理念的更新。 二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除了新政策法规的颁布和新操作流程的实施有明确的要求外,其他各种培训的内容仍停留在一般性知识上,没有围绕工作难点来确定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前未对受训者细分层次、分类型,层次较高的吃不饱,层次较低的消化不了,难以激发员工的兴趣,削弱了教育培训工作的吸引力。三是培训方式缺乏多样性。在培训计划上,对培训的安排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没有站在学员的角度,开展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在培训方式上,目前公路职工教育培训自上而下多是以短训班、以会代训的方式为主,短则半天,长则一天,形式较为单一,并且多以模式化教育为主。多数拘泥于课堂教学的单一形式,培训不能满足职工对知识全方位、开放式需求,重理论轻操作,学员与老师、学员与学员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讲由我讲,听由他听”,不注意知识的更新和方法的变换,限制了职工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难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培训效果与培训目的相距较大。
(三) 公路职工教育培训的机制不健全。一是在培训机制上,缺乏培训前科学的需求分析和培训后的效果评价,教育培训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教育培训的硬性约束不强。一方面,只注重教育培训的形式、内容和项目,往往忽视了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培训的效果;另一方面,对参训职工的培训实效没有一个硬性的约束,学好学坏一个样,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工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教育培训的激励引导机制有待探索。现在我们泰州市公路站职工日常工作任务繁重,在这种情况下,要求职工一方面要干好工作,另一方面要搞好学习搞好培训,职工难免会有想法;再者,激励引导力度不够,难以调动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培训效果也难以保证。三是工学矛盾较突出。泰州市公路站是一个基层单位,部分员工“一岗双责”或“一岗多责”,存在“人离不开岗,岗离不开人”的问题,基层职工忙于应付日常工作,对一些针对性的培训班往往因为定向培训的职工工作繁忙,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二、公路职工教育培训的模式探索
从公路行业不断涌现的新科技、新工艺、新设备等高新技术,我们不难看出,公路行业所面临的使命感、紧迫感、竞争性越来越强,而职工素质的高低是直接影响到公路行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我们要建立一流的职工队伍,以一流的工作水平来适应一流的要求,加强职工的培训教育工作,通过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来提高职工素质,通过提高职工素质来提高工作水平。
(一)树立全新教育培训理念。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一个单位的发展取决于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低,公路干部职工是素质教育的主体。在实践中,要切实遵循公路职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尊重其禀赋和个性发展需求,以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岗位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广大公路职工的知识需求为第一,以公路职工的综合素质提高为第一目标,以大多数公路职工的满意为第一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形成愿学、想学、爱学的浓厚氛围。二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有专家说,终身学习已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尺度和评价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标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先生也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要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单靠统一组织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靠自身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此,我们要着重确立好三个理念:“学习为本”理念、“终身任务”理念、“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理念。三是树立能力本位的理念。摆脱以往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方法、重应试轻应用、重占有轻创新的培训模式的影响,把提升职工的综合能力作为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项目,不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公路员工从“多学”和“勤学”向“善学”和“用学”的转变,加速知识向素质和实际能力的转化。
(二)优化教育培训内容。一是基础知识的培训。知识就是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所以对职工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不断产生、不断更新,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的知识,职工方能适应市场变化,一个单位方能永葆活力。所以,除了进行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安全知识、法律法规、公路行业规范知识等的培训,而且还应让职工了解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工作开展情况等,以便于职工积极参与单位活动,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二是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就公路行业最基本的路政巡查和日常养护而言,应根据职工的不同分工,掌握相应的技能,以此来提高职工的实际工作能力。比如,公路、桥涵在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日常养护方法;不同的路面病害采取不同的修补方法;路政日常巡查中车载视频的正确使用方法、车载称重仪的日常保养等。这就需要培训和交流活动,以提高职工面对实际问题的处理应对能力。一个单位只有拥有了富有技能和创新精神的职工,方能确保单位的竞争力、创造力和鲜活力,方能适应不断改革的现实需求,拔得头筹。 三是对积极工作态度的培训。在加强对职工基础知识、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重视对职工态度的培训。积极的态度已经成为当今最为稀缺、珍贵的资源,它是个人决胜未来的最大资本,是纵横职场最核心的竞争力。在培训的过程中要让职工感受到没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力再强也是空谈。无论做什么事情、在什么岗位、有什么样的远大理想,态度是决定将要达到高度的关键环节。
(三)完善教育培训机制。一是在培训模式上,实行分层培训和分类培训相结合。一方面,按照管理层级和知识层次的不同,对培训对象实行分层,按照需求安排不同的教育培训项目,有计划、分步骤地分别开展学习培训。如针对一般职工工作需要,认真组织好全员“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培训,使全体职工都能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职业素质,确保能够胜任各自岗位;针对领导干部,则重点培训管理学方面的理论性、概念性的知识,提高干部的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针对基础薄弱的低层次人员,重点进行“应知应会知识”的培训;对中间水平的人员重点进行“提高型知识”的培训;而对高层次人员则重点进行“应用型知识”的培训,在知识的深度、广度上做文章,在知识与日常工作的应用上找结合点。二是在培训方法上,实行集中式培训和开放式培训相结合。单一的课堂讲授式的培训模式,往往会引发员工的厌倦情绪,达不到培训的目的。因此,要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与学之间的双边互动,采用案例式教学、会诊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因势利导、因人施教,推行差别化、个性化教学,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对于全体公路职工都应熟知的内容,采取集中式培训就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对于新安装软件的使用方法,应针对不同职工不同盲点开展“一对一”的培训方法;针对一些热点问题或者重大问题可以利用OA办公系统开展网上讨论,使职工教育从“灌输型”向“互动型”转变,真正让职工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锻炼,通过自身体验和实际感受,深化对理论业务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在培训引导上,实行典型引导和思想引导相结合。第一,做好典型引导,要突出基层领导班子这个重点,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做好带头作用:即带头制定学习计划、带头参加学习和培训、带头开展调查研究、带头深入实际,学以致用,真正当好学习上的榜样,发挥领导的作用。第二,做好思想引导,要采用各种形式,利用身边人和身边事,加强对职工的思想启发,引导他们认清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增强自身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四是在培训反馈上,实行事前咨询和事后跟踪相结合。一方面可在培训结束前,采取向学员发放问卷调查表的形式,分别就整个教学计划、内容设计及每位教师授课水平进行征询、评估。另一方面,可对参加培训后的学员,进行跟踪调查,并把学员反映的意见,向教员反馈,为教员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随着公路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公路事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这对公路行业的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公路职工的素质、能力、水平,关系到公路行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真正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创新公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使公路职工教育工作在公路事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