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交通政工教育研究会公路分会第二片区调研组
基层公路文化是泛指县级及其以下公路部门在公路建设、养护、路政管理的实践活动中,所表现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从社会文化这个大视野看,基层公路文化是基层公路部门职工进行文化教化的结果,它使基层公路职工在精神的自我满足中接受先进文化影响,逐渐掌握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不断形成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健康人格、健康心理。基层公路文化从属于公路文化大范畴,它主要反映公路部门职工队伍的精神面貌,以及公路管理机构直接面向社会的文化属性,体现了公路服务人民的根本性、发展经济的先导性、坚持科学的内在性、能打硬仗的主动性,是基层公路部门行为方式、群体意识、价值理念的反映。本文围绕这个课题,经调研苏南、苏中、苏北县(市)级公路部门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实践,针对基层公路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提出初步看法和建议。
一、基层公路文化建设注重“自我”个性,在突出公路人的身份和吸引社会认同感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通过调研,我们不难看出,基层公路文化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极其丰富地表达了现代人的自我个性。从这些年来基层公路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来看,尽管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文化实践上,主要还是突出了“自我个性”的意识流,把公路文化作为亮出公路群体“自我”这个大概念的主要方式,从而使社会公众对公路充满了某种社会角色的期待。
(一)以塑造公路精神为主的公路文化建设,着重展现“我们追求什么样的理想”。精神是公路文化建设重要动力。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部分基层公路部门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多种途径,引导职工明确价值目标,树立工作斗志,激发了公路职工的成就动机。比如,丹阳市公路处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强做强当强”的新丹阳公路精神,以“全省前列、镇江第一”的勇气,深入开展“四比四示范”十佳组织活动、“党建五星示范岗”、“幸福同心网”等党建主题文化活动,连续获得全省公路系统“优胜公路站”称号。句容市公路处在唱响公路之歌上做文章,由该处职工杨立勇作词的《公路卫士之歌》这样描述公路人:“我们是公路的守护人,疾风行千里,丹心动天地。”这首歌经句容市交通局进一步完善加工,在该市交通系统广泛传唱,同时也给公路行业干部职工带来强烈震撼。
(二)以提升服务品牌为主的文化建设,着重展现“我们可以为您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公路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强化每个成员的身份意识,履行好公路人的社会角色,努力提供一流的服务。在公路文化理念的指引下,诸多县级公路站都将无形的文化理念植入到有形的物质状态之中,诚如杨雄所言:“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如皋市公路站以“阳光一般的心态、快车一般的速度、车道一般的坚实”的理念,全力推进“阳光快车道”服务品牌建设,把“通·捷·和·信”作为品牌价值观(通则捷,捷则和,和则信,信则心通,心通则达天下),形成了如皋公路人尽职、奉献、超前、争先的价值体系。盱眙县公路站机关推行一线工作法,提出“101%服务”响亮的主题教育口号,优质高效地落实各项便民措施,进一步提高了办事效能。
(三)以改善公路队伍结构为主的文化建设,着重展现“我们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贴近行业实际,优化队伍结构,通过扎实的基础文化建设,展示公路人的文化特质。淮阴区公路站围绕抓好职工技能培训,推广见习法、案例法、激励法、攻关法、工场训练法和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MES”模块法,实现职工队伍素质立体化提升。海安市公路站将精通业务的职工组建成“公路使者”农村公路管养服务队,每月深入镇村行程不少于1000公里,制定各类职责、制度、流程、标准四大类30多项,形成了一整套农村公路长效管养体系和机制,农村公路管养在全省率先迈入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化、长效化的轨道。“海安模式”得到了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四)以拓展人文内涵为主的文化建设,着重展现“我们需要共同的信仰感、享受多元的幸福感”。心理学家罗森伯格有个著名的自尊量表,我们在调研中借鉴了这一模式,发现凡是基层公路文化建设得比较活跃的地方,职工多数认为“我对自己持有一种肯定的态度”、“整体而言,我对自己感到满意”。312国道镇江段公路站从青年职工思维活跃的特点出发,推出“七彩党建”品牌,以“七色阳光”对应七大主题活动:红色先进、橙色服务、金色成果、绿色平安、青色廉政、蓝色关爱、紫色品质,坚持用品牌引领,促进执法工作全面提升,得到职工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丹阳市公路处鼓励职工业余创作歌曲、小说、散文、诗歌,选送的原创快板作品《两姑娘赞公路》,在丹阳市职工文化节“我身边的原创精品”表演大赛中一举夺魁,并作为丹阳十大原创精品推荐到镇江市表演比赛。
二、正视基层公路文化建设所处发展地位,科学把握“依附期”这个命题
将基层公路文化建设作为一个单独课题进行探讨,主要是基于基层公路文化从目前来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单独的完整体系,还主要依附于公路文化和交通文化,以及各地方地域文化而存在。从基层公路文化的纵向发展层面和横向断面来看,我们感到,基层公路文化目前处于依附期。这个依附期,是指基层公路文化还受制于公路文化大范围,处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边缘,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标准模式,但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基层公路文化有增长发展的趋势。经过调研,我们感到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一)文化建设渠道狭窄,文化角色不自觉。表现在活动单一,文化的载体局限在文体活动,文化的扩散范围不大,社会影响面不广。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在基层公路文化建设中,有的地方就简单地将文化建设理解为开展多少次文体活动、组织多少次拓展培训,从而与文化建设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触及灵魂革命的初衷相背离。作为公路人,我们看问题或许大多数考虑的是对公路生存状态的认知,而作为一个社会人看我们公路部门,大部分时间关注的是公路如何提供更快更好的优质服务。站在什么样的位置,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公路文化要想获得社会的认同,就一定要跳出公路看公路,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
(二)文化建设内涵肤浅,文化定位少特色。文化活动缺乏长远思考,没有规划,对本单位本部门的文化没有深入调查研究,活动也是就事论事,对职工起不到实质上的潜移默化作用。经调研的县级公路管理机构,大部分单位都没有明确的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更谈不上文化手册和长期愿景。个别职工甚至认为,公路不存在什么文化,所谓文化就是把路政执法抓抓好,把行业发展规划抓抓好,把养护搞搞好,保持路况稳定就行了。
(三)文化建设效果生硬,文化实践难领悟。文化建设脱离实际,与服务群众相去甚远;盲目追求外来文化,使人不知所云。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县级公路管理机构的价值观念、利益观念和生活规范不尽相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公路养护社会公益化和养护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化,公路职工思想观念、文化观念的变化超过了过去几十年、几百年的变化,公路文化找不到现成的或者可资借鉴的判断方式,导致基层公路文化建设枯燥乏味,调动不了职工的积极兴趣。
三、正确肯定基层公路文化建设内在和外在发展的一致性、阶段性,根据社会期待,不断提升文化建设水平
建设基层公路文化无非包括公路外在的有形物质文化(如公路的质量、等级、绿化)和内在精神(如公路的行业统一标识、公路形象、公路精神)两大类。结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基层公路文化正处于依附期,既有稚嫩的一面,也有成熟的一面。我们感到,基层公路文化建设应站在公路文化大范围内,借鉴已有的成功模式,运用适合的理论,不断完善和提升文化的建设水平。
(一)基层公路文化建设应努力体现公路的中心品质效应。要突出“先锋官”的中心品质,通过公路文化的印象修饰,借助公路文化,通过一定的方法,影响社会公众对我们的印象形成,使基层公路文化建设符合社会期待。当前,公路行业缺乏一个值得全体职工信赖的统一精神,也是公路文化相比电信文化、教育文化等缺乏社会认同感的一个不足。要立足“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三个重点,全方位拓展为民服务内涵,实现服务方式由“方便上级组织管理”向“方便本辖区群众出行”根本中心品质转移,努力为社会、为人民提供更安全、更畅通、更和谐、更高效的公路服务。淮安处下属洪泽县公路站、盱眙县公路站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公众”的核心价值理念,加大干线公路服务区、便民服务点、观光赏景服务设施、公路服务与指挥中心、公路应急处置中心等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推广应用各类公路信息管理系统,规范工作流程,提高通行效率,通过建立特色鲜明、流程清晰的行业标识、公示指南等,为群众提供及时、准确的引导服务,打造了别具特色的淮安品质。
(二)基层公路文化建设应努力体现公路的光环效应。公路的行业使命是服务。从整体层面看,社会各界对公路已经形成了“铺路石”印象,这种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笼罩在我们公路管理部门。孟子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要抓住这种效应,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文化建设活动,不断扩大我们的光彩。不管是通向城市,还是连接乡村,不管是两侧封闭,还是两侧搭接,公路作为联系商品流、客流的纽带,理所当然要以方便百姓为宗旨。近年来,无锡处推出自主创新服务品牌e路畅行,为民提供科技的(electronic)、高效的(effective)、情感的(emotional)公路“3e服务”,普惠于民,服务发展,内涵丰富,形式新颖,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这足以证明公路的光环效应。建设基层公路文化,更要发扬公路人“铺路石”精神,以服务为本,站在时代发展角度充分领会公路文化的内涵。第一,公路养护要结合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监管力度,加快推进养护机械化步伐,注重公路以及附属设施的服务细节,构建经常性、周期性和预防性养护的良性循环体系,推出“文明样板路”、“绿色通道”养护文化。第二,路政管理要认真抓好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学习宣传贯彻,通过开展路政示范路建设和文明样板路创建活动,确保日常巡查、集镇段整治、马路市场整治、非标清理、行政审批、装备配置六个到位,建设“路政示范县”文化。第三,超限治理要按照“巩固成果、力度不减、突出重点、有效推进”的治超工作思路,组织开展“集中治超执法行动”,进一步规范卸驳载管理,强化治超现场监管,建设“先敬礼、后讲理、再处理”的执法文化。
(三)基层公路文化建设应努力体现独具特色的自我价值保护效应。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贬低和否定。对于基层公路文化建设来说,实质上是对我们公路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肯定和发扬。在基层公路文化建设中,一要体现当地人文文化。突出当地的人文历史,保持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特征,强化公路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要抓住当地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科学技术进步、商业经济特色等,将那些社会上已经存在的优秀文化吸收到公路文化建设中来,形成有血有肉的特色基层公路文化。句容市公路处依托南京后花园地理优势,结合当地道家茅山文化,将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植入到当地文化当中,“山路十八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省级农村公路示范镇茅山镇公路文化。二要突出公路行业价值文化。围绕提升行业文明形象,大力提升公路社会知名度,可以在当地一些重点中学、小学冠名奖学金,或者在当地重要公益比赛中冠名,组织参与公益活动,还可以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上列出专门板块,旗帜鲜明地参与社会上多元价值活动,强化公路社会印象。三要保护公路职工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文化。《中庸》中言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是一项不懈的追求。我们要以创建学习型行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个人为载体,建立起以需求为导向、工作为平台、创新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机制,推进职工队伍文化建设,积极引导职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树立积极阳光的人生观,把职工的注意力以及社会对公路的注意力,凝聚到职工文化建设上。
(四)基层公路文化建设应努力体现公路的加权效应。所谓加权效应,是指我们在巩固公路积极特征和消极特征的数量和强度的基础上,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确定各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和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积极特征,主要是指公路路网规划与公路物质形态。规划要具有长远性、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和概括性,要紧密结合当地综合规划,努力节约资源,突出适度超前,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大环境,确保一条道路建成以后,能迅速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方便人们安全便捷出行,要坚决反对那种破坏式建设规划减法效应。公路的沿线服务设施和两侧绿化美化上,要按照美学原理,突出美学效果,使公路规划与艺术美有机结合。要严格规划好公路两侧的建筑控制距离和广告设置、公路搭接等,防止公路街道化。针对消极特征,在基层公路文化建设上,要把“安全至上”的理念贯穿于公路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全过程,强化对运营公路的主体工程、桥梁涵洞、公路附属设施及管养节点的安全评价。同时要积极推广淮安处县级公路站“网上廉政教育”模式,全面推行廉洁承诺,按部门、分层次开展全员廉政谈心,抓好重大节日“倒垃圾”活动,做到节前告知、节中提醒、节后查纠,切实关爱和保护干部。
综上所述,我们感到基层公路文化是整个公路文化建设和研究的基础和关键。以往我们对这个命题有所忽视,但从调研的实际来看,基层公路文化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建设基层公路文化,应努力分析目前依附期现状,科学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做法,针对行业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最终为提升公路行业文化水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