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航道文化建设 践行核心价值体系
|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航道局
|
发布时间:2013-07-21
|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航道局
江苏是全国水运大省,境内水网密布,河湖众多,水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17%,拥有内河航道总里程2.48万公里,水路货运量和周转量分别约占全省社会运输总量的1/4和2/3,在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一直占据着半壁江山,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运输支撑。江苏省内河航道实行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建立了覆盖全省的省、市、县航道管理机构,省设交通运输厅航道局,各市县分别设立航道管理处、航道管理站和船闸管理所,同时设立苏北航务管理处对京杭运河江苏段实行统一调度和运行管理。依据《江苏省航道管理条例》赋予的职责履行保护水运资源,为水运提供航道船闸基础设施,为内河水路运输提供优质服务三项基本职能。
航道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培育全体航道职工在履行航道职责过程中共同的价值观,建立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根本目的在于立足本职,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推动航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调研座谈和网络问卷,我们了解到江苏航道职工对文化需求有“六盼”:一盼航道精神明晰化,二盼文化载体多样化,三盼文化投入制度化,四盼制度文化创新化,五盼文化服务品牌化,六盼职工教育常态化。为此,“十一五”以来,我局高度重视航道文化建设,在做好常规性的文化活动以外,还以“新时期‘三创三先’江苏精神 ”(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为指引,注重丰富航道发展的文化内涵,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实效。
一、江苏航道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认真研究航道历史,组织开展文化软课题研究。文化建设首先是传承,然后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2006年,我局组织开展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与未来》课题研究。我局采取与省社科院合作的方式,聘请该院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以及国内知名运河研究学者与我省航道职工共同参与课题研究,以运河作为黄金水道的交通运输功能及作用和新形势下运河的保护与开发为研究重点。2008年初,《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与未来》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从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领域进一步解读京杭运河,充分发掘内河航运对江苏社会经济的综合作用,增强全体航道人的历史自豪感和做好当前工作的责任心,进一步扩大航道对社会的影响力,为航道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氛围。
(二)立足行业本职,深入开展航道精神研究。在对江苏内河水运的历史进行深入发掘的同时,我局还自下而上地在全系统开展江苏航道精神的大讨论。在历时一年的讨论中,各基层单位全面参与,讨论热烈。2006年底,我们组织国内文化建设方面的专家学者,对从全省航道系统初选的30条具体表述用语方案逐条点评筛选,最终形成“和谐领航,服务有道”的表述。由于全员参与,讨论深入,活动不但在充分挖掘航道文化内涵、构筑航道文化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而且引起了广大航道职工的共鸣,寓思于行,有力地促进了全系统的三个文明建设,《中国交通报》对此进行了专题介绍。
(三)组织江苏航道标志、《江苏航道之歌》的创作和基层执法场所的统一标识建设。长期以来,江苏航道部门缺乏一个规范、统一、醒目的标志,为此,我局在2005年组织了江苏航道标志的设计工作。经过多方案比选,最终确定了现行的航道标志并在全系统启用。该标志由图形标志、汉语拼音简称两种视觉识别基本元素组成,设计风格现代、流畅,具有行业的典型特征,力图体现江苏航道行业特点,强调了标志视觉瞬间记忆符号性。该标志图案由汉语拼音“S”和“H”组成,最直接的含义就是“苏航”的字母“S”、“H”。“S”图形象征着蜿蜒伸到远方的航道,“H”图形象征着航道岸线,隐形组合的“C”代表船闸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D”则代表航标灯的意思。图案突出强调江苏航道建设、养护、征收和管理的专业特点,同时具有浓郁的江苏地方特色。该图案以深蓝色代表河水,绿色象征生命与环保,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和视觉冲击力,被赋予动感跳跃的视觉感受,易于使人产生自然、畅达的联想。2008年, 我局又组织开展了《航道之歌》的创作。创作过程始终遵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优美动听和易于传唱的原则,注重艺术化、人性化的表达形式,使其更能体现航道职业群体的岗位特色和精神风貌,反映航道人的共同心声和精神追求,产生令人回味的意境和较强的感染力,进一步充实丰富了江苏航道文化体系。
(四)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2007年7月,我局与瑞典东约特兰省约塔运河公司正式签署协议,京杭运河(江苏段)与瑞典约塔运河结为“友好运河”。两条运河结为友好运河,在全国是首例。双方约定在航道科技、人才、文化等领域建立经常性的交流机制,这对于交通、航道部门走出国门,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更好地推动以京杭运河为代表的江苏内河航道的建设、养护、管理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五)开展水上服务区和应急保障中心建设,积极提升服务能力。根据“实用、美观、经济”三大原则,结合航道整治,江苏航道充分发挥航道基础设施的综合服务功能,先后在京杭运河、芜申运河、丹金溧漕河等干线航道上规划建设了一批水上服务区,设定加油加水区、综合服务区、文化休闲区三大功能区,为船民提供船舶停靠、物资补给、信息交流、生活消费、加油加水、机器维修、污水污油处理及垃圾回收等服务,既能突出服务功能,方便船员驻足休闲,又能作为一个平台,充分展示航道文化和当地人文历史,与周边风景环境协调融洽,成为江苏航道文化的一大亮点。江苏航道系统管理的船闸有40多道,运行十分繁忙,为了进一步提高船闸的应急保障水平,我们在淮安和扬州分别建立两大应急保障中心,负责全省船闸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在加大设备、人员投入的同时,还建立一项专门的应急响应制度,有力提升了水运服务保障能力。
(六)评选江苏航道十大服务品牌,征集航道发展金点子。按照打造“六型机关”的要求,我局认真执行为民服务“八项制度”,积极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全力推动为民办实事项目的落实。逐年加大对基层航道部门工作环境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直接面对船民的船闸远调站等窗口部位的投入,努力做到环境整洁卫生、净化美化,设施完好齐全、方便实用。在服务规范方面,全面推广规范化服务,基层航道站、船闸公开办事程序,公布规范服务、优质服务的标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大力实施服务品牌战略,进一步丰富文化内涵,挖掘服务潜能,拓展服务范围,完善服务机制,积极打造服务品牌,组织开展了全省航道系统“十大服务品牌”评选工作,邵伯船闸“船民之家”、谏壁船闸“水上雷锋服务台”等被评为首届“江苏航道十大服务品牌”。广泛征集破解难题、创新管理、优化服务的合理化建议与意见,2009年,江苏航道广泛开展了“我为江苏航道科学发展献一策”活动,共征集各类对全省航道科学发展具有积极的实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建议和意见共800余条,其中“加快航道物联网建设,率先实现‘感知航道’的建议”、“进行船闸十五年大修应用技术研究的建议”、“设立航道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议”、“在船闸采用地面放声器替代高音喇叭的建议”4条建议被评为“金点子”,在全省航道工作会议上获得表彰,并被很快转化和落实为航道工作中的实际成果。
(七)慰问最基层困难职工,开展送温暖活动。10年来,坚持由局领导带队,在春节前夕分组慰问全省航道基层患大病和家庭经济困难职工,详细了解了其家庭、生活情况和身体状况,帮助职工战胜困难,增强生活信心,把党的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鼓舞士气,凝聚人心,逐步形成了江苏航道和谐融洽的文化氛围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江苏航道文化建设的几点体会
得益于航道文化建设的持续加强,“十一五”以来,江苏航道系统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邵伯船闸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单位”,连云港市航道管理处被中央文明委表彰为“全国精神文明单位”,苏北航务管理处和盐城市航道管理处直属站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谏壁船闸“水上雷锋服务台”被全国妇联表彰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秦振中同志被评为“江苏省首届十大行业杰出标兵”、“ 6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交通人物”之一,王龙芳同志被评为全国劳模并连续两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加强航道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全行业的共同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有利于提高航道干部职工的人文素质,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业风尚;有利于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归属感,提高行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有利于增强航道发展的软实力,提升行业的社会形象。总结近年来江苏航道文化建设,我们认为主要得益于“四个坚持”:
(一)坚持立足本职,服务中心原则。航道文化作为航道系统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积累,体现行业价值理念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是航道事业发展的重要成果,是行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强航道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文化建设与航道发展相适应,用文化的视角发现发展中的不足,用文化的力量整合航道发展资源,用文化的特性增强行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文化的力量促进各项航道工作。
(二)坚持尊重历史,面向未来原则。航道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既注重整个文化体系建设的研究规划,又注重具体研究项目的策划操作,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稳步推进,融文化于各项具体的航道工作之中,逐步实现“以文化人”。
(三)坚持上下联动,全员参与原则。坚持统一规划和自主实施相结合,加强领导与依靠群众相结合,在统筹规划全行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领导的主导作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单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江苏航道文化建设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四)坚持继承创新,与时俱进原则。“航道文化建设”是一个新概念,而航道文化建设实践却是与航道事业相生相伴、存在已久的。航道文化建设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要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统一,积极借鉴国内外、行业内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和文化建设经验,充分吸收江苏地域文化的丰富营养,努力挖掘行业特色,不断增强航道文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三、加强航道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航道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航道文化建设重在过程,重在提升,重在实效,为此,建议各单位重点加强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加强前瞻性。根据部《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和《2013年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安排,上半年,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组织开展了以“人便于行,货畅其流,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主题的“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实践教育月”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当前,航道职工对航道文化的认知度参差不齐,思想认识模糊的大有人在,建议进一步加强航道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将其纳入航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立足当前,超前规划,长期坚持,稳步实施航道文化认知工程,通过以会代训、印发宣传材料、专题讲座、典型演讲、门户网站宣传等多种形式,营造浓烈的航道文化氛围,持续不断地对职工进行教育熏陶,使每一位职工了解航道文化的目的、意义及内涵,使广大职工认知、认同和接受行业价值理念和航道精神,凝聚人心,激发潜能。
(二)加强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也是航道文化建设的动力。建议根据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围绕建设创新型行业和职工素质的提升,坚持“五个创新”:一是理念创新。要立足“三个服务”,适应航道职能的转变,在原有基础上向更深、更广的方向拓展。二是内涵创新。适应社会的要求、时代的需要和形势的发展,航道行业文化建设在继承本单位原有文化建设基础上,根据时代特点,拓展新的形式与内容。三是载体创新。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技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找准航道行业文化与航道行业发展的结合点,提升职工素质,擦亮服务窗口,服务水运船民。四是制度创新。进一步健全、倡导和完善航道行业制度文化。结合行业体制改革,探索航道文化建设新机制,通过投入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机制,健全航道文化建设长效运行机制。
(三)加强可持续性。 “品牌既是一种实力,也是一种文化”。 建议按照《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部署,着力实施“五个一工程”,突出打造文化精品,打造服务品牌。借助外部力量,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不仅要从量的方面满足广大职工的文化需求,而且要从质的方面满足广大职工的文化要求,以十八大精神为统领,将中国梦转化为行业梦,将行业梦转化为航道梦,做精做大做强航道文化,不断增强航道文化建设的凝聚力和渗透力,推进航道文化建设不断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