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反思与构建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丛彬彬 发布时间:2013-06-26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丛彬彬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的不断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逐步由传统的线式序列向多维序列转变,呈现出了复杂性、多面性等特点。从生态学的角度剖析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各因子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寻找到最适合的生态位,提高各教育因子的教育效果,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概念与本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分析衍生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理论。教育生态学源于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教育生态”(ecology of education)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的教育家阿什比于1966年提出,亦有学者认为是由美国教育家、前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A.克雷明(cremin,L.A)在其所著《公共教育》中提出来。随后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开始逐步关注此领域,并逐渐产生了新兴的交叉学科——教育生态学,从生态学的角度阐述了教育资源的颁布、教育与环境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为八九十年代教育生态学向纵深发展奠定的基础。而我国最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的学者是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邱柏生教授,邱教授借用生态学研究生命主体与其所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及关系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问题,并在一系列文章中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学研究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的分支,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公认的、系统地研究成果和体系。
        在此,我们首先要界定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态系统的概念,依据邱柏生教授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生态系统“从相对微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这种生态主要由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宣传思想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几个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内部又存在着复杂的生态关系。从中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生态中的一个子系统,会受到高等教育体制、理念、教育制度的变化的制约。从宏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处于社会环境大生态中(这里不是指自然生态含义的环境,而是指由社会运作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所构成的构造环境),社会的经济发展形势、政治修明状况以及文化传播、社会文化生产的健康与否,都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的阐述进行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应该包括处于生态上游的政府部门、政策制定者、社会诸因素,处于生态中游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评价机构与部门,处于下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其主线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态运行,即制定、实施、评价、反馈、再修订或制定的循环与提高的过程。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应该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下,政策制定者、高校依据特定教育目的,利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手段和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行为,并通过多层次的评价与反馈,不断修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生态因素,从而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定目的的生态系统。
        生态分析方法的优越性在于避免了从个体出发所带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而把生态系统中各因子看成是复合体的组成部分,通过研究一定环境中各动态有机体之间的功能关系和它们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调节整合机制以期达到生态圈各个层次与向度上的平衡和协调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是一种全方位和综合性的系统,强调的是教育生态的和谐、协调与有效,因此,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要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态系统不同层面各因素的网格交叉,要探寻系统内部各层面结构、构成要素的相关性,摒弃单线或固化的思维方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外部诸要素以最优化的方式形成合理的结构和整体合力,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圈完整,生态链和谐,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思维的本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危机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审视当前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喜忧参半。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教育生态的整体变化,政府、管理部门和高校积极应对,在不同时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另一方面,不容回避的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圈不完整、生态链错位与断裂的现象又层出不穷,从而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危机。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生态危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速推进,信息的互动与交流越来越频繁,并不断被放大,进而影响到社会的每个成员。当前,我国社会整体已处于全面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负效应在影响到社会成员的同时,也将触角不断伸向高校。这些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在与高校内部的生态因子发生关系时,有些是短期的即时效应,有些是长期隐匿的潜在效应,但其冲突与摩擦在所难免。如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序上引发的社会道德失序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冲击是即时效应,而高等教育投入不足、高等教育收费、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等生态因子则有潜在效应,其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费投入或实际拨付不足,部分家庭困难学生因忙于生计而无暇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招生规模扩大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对其造成的心理压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等等。客观地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生态危机的产生既有上述原因,同时也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因素,如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独立存在、相对封闭、限于象牙塔的固有模式,甚少将其置于社会大环境中进行生态考量,没有从根本上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大的生态圈,这也就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上游生态链断裂,影响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进而产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危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观生态危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观生态主要是指高等教育体制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发展在体制创新、办学理念转变、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崭新的成果。但令人深思的是,高等教育在改革过程中,重硬轻软,重量轻质的做法使得高等教育发展出现了不均衡、不协调的现象。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说,诸多高校在教育的经费投入、师资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学生的思想政治实践实践等生态因子的重视程度和配套上,仍存在明显不足,这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在政策与落实、理论与实践上横亘着鸿沟,从而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下游的生态顺接延缓。同时,不得不提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源头之一,即中小学教育中,应试教育仍大行其是,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对中小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上,没有达到预定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全人格的目标,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生态危机。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体,处于生态系统的下游,在接受外力所赋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这个群体往往出现接受的选择性。新一代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电视、各种电子产品等各种媒介而成长起来的,他们对于信息的筛选与甄别已逐步具有个人风格,成长环境与氛围与传统大学生相比,已有了巨大变化。因此,他们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选择的内容、模式、途径、工具、方式等,在接受度与认同度上也千差万别。而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区分个体间、专业间、地域间、城乡间的差别,更多以单一性的群体化教育为主,以灌输社会价值为主,相对缺乏客观、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析。在教育模式上,重标准规范,轻人格塑造;在教育理念上,重普世统一,轻个体个性;在教育目标上,重理论说教,轻人文关怀。这些都容易导致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逆反,引发教育生态系统上下链的矛盾和冲突,进而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危机。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危机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要解决诸种矛盾和冲突,必须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构建,既要考虑宏观,也要考虑微观,同时,还要介入合理、科学的生态技术,引入生态学的思想方法。
        (一)树立协调的生态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必须理念先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运行的最终目的是调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内部诸因子之间的关系,使其合理定位并寻找到各自的生态位,保证整个系统在生态环境的影响下保持自身的平衡与稳定,促进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实现教育内容的内化并付诸实践。合理而准确的理念对于实现此目的起着关键作用。基于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个性化的变量,他们在思维方式、智情商水平、认知能力、专业差别、社会经验等诸多生态因子存在独特个性,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每个大学生所处的生态位,考虑到学生基础生态位的差别、实际生态位和潜在生态位的可能性变化,树立以大学生为本、新颖而又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理念,在对大学生实施整体教育的大前提下,采取尽可能多的手段和方法,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链的无缝对接。
        (二)运用科学的生态技术。目前,今我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手段和途径从大学生群体的普遍反映来看,明显滞后。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主要包括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校园活动、校外实践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法制教育等内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对单一的灌输式课堂形式,泛意识形态的纯理论式教学内容,很难吸引年轻大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共鸣、参与、讨论、关注,技术上的导向错误形成了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心理隔膜,正向的输入与输出不成比例。同时,限于资金、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长期以来局限于小范围,覆盖面与影响力较小。因此,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须在生态技术手段上进行全面革新,摒弃传统的空洞理论说教,打破唯书唯上的常规做法,运用现代传媒与参与、讨论式教学方法,消除学校和社会隔绝的真空地带,使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实践中感悟,在交流中感受,并鼓励学生身体力行,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以致用能力,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制度生态环境、高校生态环境等以及各个环境内部的亚系统排列组合的一个融合体。具体而言,自然生态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内的建筑、绿化、雕塑、思想政治教育设施设备等硬件,社会生态环境主要是指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变化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制度生态环境主要是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态度、文化氛围、相关制度与评价体系等,高校生态环境主要是指高校教职工及大学生所组成的工作环境,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教学模式,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虽处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外圈,但其对于整个生态系统内部的和谐与平衡却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宏观上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走向。因此,必须从多方面营造和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处于整体向善、利好的氛围之中。
        (四)建构开放的生态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不是直线的静态系统,而是一个多维的动态变化系统,随时代、环境、教育的变化而变化。同时,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方向也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开放性。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要想实现效应的最大化、最优化,必须要以开放的姿态始终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保持沟通和交流,借以利用外界的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管理与技术手段,整合有效的相关因素,以满足高校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从而占据有利的生态时空位置,实现生态系统内部各因子的有机结合和关系融洽,使生态系统在动态发展中求得平衡,并与时俱进地朝着健康方向可持续发展。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交流、校际间的借鉴与共通、第三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与鉴定介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与制度制定的参与与审议等等,都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放性实施的应有之义。
 

Copyright2005-2013   www.jsjtzyh.com
地址:南京市高新开发区东大路9号   邮编:210032   电话:025-68965670 025-68965510   传真:025-68965510
备案号:苏ICP备14029643号-1 公安备案号: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1831号
手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