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背人事件的情绪化解读凸显网络文明路径障碍
发表时间:2013-10-31 来源:安徽文明网
今年10月发生于南方的一场暴雨,使遭受水患的浙江省余姚市进入公众视野,更因为一起网友爆料称“村民背镇干部视察灾情”而倍受关注。
起初是因为微博上传播一条消息称:“余姚三七市镇某领导下乡视察水灾,某领导因穿高档鞋子,迫不得已由年过六旬的村书记将其背进灾民家里!”当天下午,余姚三七市镇的政务微博就发出决议:“经镇党委研究决定,免去镇中层干部王某的主任职务,并处以党内警告处分,同时在全镇党员干部中进行通报。”
与水灾相比,这本是不值一提的“一件小事”,可发生在人们怀着悲悯情怀的灾情氛围里,小事情照样挑起人们敏感的神经。很快,各大媒体对这起事件的当事人之一——那位视察灾情的镇干部——群起而攻之,央视名嘴白岩松直言这位政府官员“鞋子没进水,脑子进了水”。
就在人们口诛笔伐极尽充分表达之快意时,随着调查的深入,舆论导向似乎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向。用那位背人村官的话说,我们原本关系就很好,就那么一小段水路,背他过去是为了节省时间,也是我愿意的。这倒好,非常的让人背受压力。
我相信这位村官的话出于真心,因为我太熟悉基层镇干部下乡视察工作是怎么回事。如果真的如有些网民所义愤的那样,是镇干部官僚主义,不妨换位思考,如换作我是那位很官僚的镇干部,那种情形我是绝对不会让那个已是糟老头子的村官背我的,我完全可以再等一会儿,等村官取双靴子来穿上,再大摇大摆地走过去。要背我?得看我是否愿意,也不看看你身上的那味儿?
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猜测,毕竟我不是那位被背着走的镇干部。但彼情彼景是可以想象得出来的。乡镇干部与村官工作接触较多,像两位当事人本就是同乡,很早以前就彼此很熟,如果不是因为身份差异,可能差不多称得上哥们,你背我一段或是我背你一程彼此都不会放在心上。倒是当事者无意,而旁观者有心,经过网络传播,脱离了当时的情境,看图说话式的解读让镇干部与背他的老熟人立即成了对立面,似乎从这则图画里让人看到背后所隐含的阶级仇恨,是村官隐忍悲痛不得不为之的无奈。这样的解读,确实让背人的村官无奈了一回,因为他知道,媒体盛传的镇干部所谓穿的高档皮鞋不过一双农村极为常见的布鞋而已。
断章取义和情绪化解读,让这起事件的前因后果有了变化,可从当地镇党委的快速反应看,似乎无意于忤逆网民的情绪,敢情官员已经视网民情绪化宣泄为马蜂窝,无法喜欢却又惹不起,只好顺其意而为之。俗话说,清者自清,时间能够证明一切。虽然背人事件渐渐地获得了舆论平反,可这一折腾不仅伤了当事人,也着实伤了网络社会公信力。从网络的快速发酵到官方的快速反应,快餐式阅读使舆论来不及还原真相便已定论孰是孰非,使人不得不对网络文明的构建抱以疑虑。
网络是现实社会的另一种表现方式,网络文明同样需要理性态度,如果见风就是雨,让读图式浅阅读代替理性思考,使人不得不忧虑构建网络文明任重而道远,那无形的障碍可能就来自于每个网民自身的鄙薄和情绪化的民意。(冯德利)
|